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今天怎么看“黑猫白猫论”?

成都日报 2018-10-24 02:49 大字

图为: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的《双猫图》。《双猫图》是著名画家陈莲涛为邓小平同志所画,曾长期挂在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内。

陈培永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流传甚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1985年,它还扬名于世界舞台,当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这就话赫然出现在该期杂志上。这句话备受推崇,被人们在无数的场合引用,但正如很多通俗易懂的政治名言一样,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误解。比如有些人提出了质疑,认为“黑猫白猫论”(以下简称“猫论”)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方法论,今天如何看“猫论”,理应成为重新认识理解改革哲学基础的重要话题。

对“黑猫白猫论”三种误解的回应

有些人总试图从字面上、靠举实例来证伪“猫论”: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吗? 官员能力很大,抓住了本地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发展很好,但他的心是黑的,贪污腐败,道德败坏,你能说他是好官吗?用任何方式捉住老鼠都是好猫吗?怎么也得考虑用什么方式,搞好了经济,但严重破坏了地方生态环境,能说是好官吗?难道不要看捉住什么样的老鼠吗?捉住一个死老鼠,能说猫厉害吗?本来地方发展态势已经很明朗,任何一个人来抓,都能发展良好,仅仅因为他来这个地方了,就能说他很厉害吗?

对“猫论”的批评,水平最差的就是在那儿琢磨语句的问题,用实例的东西来证伪普遍性的规律。任何一句经典名言,不考虑它的时代背景,不考虑它的应用领域,仅从字面上分析,肯定能找到漏洞,但这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样做,不会显示出经典名言的瑕疵,恰恰只能说明遑论者的无知和不可理喻。对“猫论”的误解,值得认真回应的有几种:

一种是将“黑猫”与“白猫”对立起来,认为“黑猫”与“白猫”本来就有好坏之分,不能以捉住老鼠为标准,来“颠倒黑白”,把“黑”洗“白”了。其实,在这句话中,黑与白不是对立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体现了猫的多样性。考证“猫论”的历史会发现,两只猫本来不是黑猫与白猫,而是黄猫与黑猫。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驱怪》一文的结尾,有一句话:“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在四川广泛流传的俗语也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刘伯承将这句俗语运用到军事领域,邓小平也是没有改动地引用了他的话,只不过后来在流传中黄猫被说成了白猫。黄猫与黑猫没有特别的对立性,但一旦黑猫、白猫放在一起,自然让人觉得有好坏之分。这个变化的好处是增添了这句话的张力,坏处是让人有了先入之见,认定黑猫本来不是好猫。

一种是认定“猫论”就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坚持的是“有用就是真理”,它评价真理的标准是以“自我”为核心的,它夸大真理的主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猫论”从形式上而言,确实有相似之处,但它判断真理的标准恰恰是从实际出发,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绝不能人为地将其归于实用主义。人们思考问题,做任何事情,都必然去考量是否“有用”,但这种“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是从个人角度,有的则是从国家、集体角度;有的是从短期利益,有的是从长远利益;有的从是否坚持了某种理论,有的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等。不能说考虑有用的问题,就认为是实用主义,讲实用不代表就是实用主义,否则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实用主义的。从国家、集体的角度,放眼于长远利益等考量出发,立足于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都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标签简单概括。

一种是批判“猫论”的政治立场有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什么方式、什么手段都可以用,是不是说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是不是说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理想,没有远见,可以违背基本的大政方针?这种批判是政治维度的批判,更有杀伤力。“猫论”不是不要理想,不要立场,不要原则,而是在坚持政治理想、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的情况下,谋求实际问题的解决。

新时代下正确看待“黑猫白猫论”的四点启示

今天我们正确地看待“猫论”,是为了获得在新时代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启示。

启示之一,改革话语要形象化表达。改革需要寻求共识,需要让人们把握改革者的理路逻辑,理解改革者的目标、决心、思路、方法。这就要求改革话语能够尽可能的形象化、通俗化、生动化,让人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猫论”无疑是成功的范例,它来自于群众的实践,符合人们的日常表达习惯,脍炙人口,极易产生共鸣。今天的改革实践创制出的新的改革话语,“打铁论”(打铁还需必需自身硬)、“鞋子论”(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笼子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老虎苍蝇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也产生了类似的好效果。

启示之二,改革要对准实际问题。改革一定要瞄准时代的问题,应该从实际上中找问题,不能停留在观念中应该做什么,而应该看现实中存在什么问题。要对准实际(老鼠),而不是人为的想象(应该用白猫而不是黑猫)。“猫论”之所以被接受,前提还是找到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它对准了的实际是“捉老鼠”,是发展生产力。今天的改革也必须先看清楚问题,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公平?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重要的任务已经应该变换了,我们就得重新根据问题,来重新制定“好猫”的标准。如果社会公平是问题之所在,“好猫”的标准恐怕就是愿意与“大家”共享老鼠的猫了。

启示之三,改革要突破固定思维。“猫论”是突破思维观念障碍的重要工具,为什么一定要用白猫捉老鼠,既然目的、结果是捉到老鼠,用黑猫为什么就不可以。为什么一定要在乎猫的颜色,追求一种形式的东西。“猫论”允许多样的猫、有能力的猫出现,而不是只认准一种“猫”。改革面临的实际、目标是特定的,方法手段则应该是灵活的、不固定的,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方法,不能固守曾经使用过的手段,不能被方方框框所框住,这无疑有利于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

启示之四,改革要坚持实践标准。在改革进程中,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总会有不同的立场,我们不能不让人发出声音。但发出声音后,哪一种应该被采纳?不能因为它来自于某位经典作家,因为它理论体系完美,因为它所憧憬的足够理想,或者因为它足够令人震撼,而是要看能否有利于推进实践。标准应该是实践。“猫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另一种表述、通俗化表达,它让人不要玩虚的,要玩实的,它有利于人们求实精神的锻造。改革需要各尽其能,各尽其策,鼓励人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摸索出新的方法。能够解决改革困境的,能够破局的,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举措就是好的举措。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新闻推荐

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彭清华今天主持召开了一个重要座谈会

彭清华在四川省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优化营商环境解决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尹力出席会议并讲...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