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唐代,蜀戏冠天下

华西都市报 2018-10-23 04:02 大字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种种不同的说法。足见川剧的历史,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

唐代四川出现中国最早戏班

川剧在唐代,曾被称为“川戏”。唐时期川戏影响力在国内非常大,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在当时四川也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5人所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刘辟责买》《麦秀两岐》《灌口神》等著名川剧曲目在此时开始流行全国。

到了五代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将川戏推向巅峰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让后人啼笑皆非的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勗(xù)。

李存勗于公元923年统一北方,建立后唐政权,史称后唐庄宗。他酷爱川戏,而且演技上佳,对川戏技艺有颇多改良,成为川戏的两位“祖师爷”之一——旧时川戏班一直有奉祀“祖师爷”的习惯,演员临上场前,都须朝挂在后台入场口的“祖师爷”画像顶礼膜拜,以祈成功。而被膜拜的“祖师爷”有两位:一位画作白面黑三绺须穿龙袍;另一位画作白面无须穿龙袍——前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自誉为“梨园之首”的唐明皇李隆基;而后者,则正是这位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李存勗的人生因戏曲而丰富多彩,但他的结局却是令人惋惜的。当上皇帝没多久,李存勗就沉浸在了川戏等各种戏曲之中,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常常粉墨登场。

公元926年3月,后唐大将李嗣源发动叛乱,李存勗率领一帮唱戏者拼命抵抗,在混乱中被流箭射中面门,拔出箭来血柱冲天。最后,李存勗一命呜呼,只留下一段“因戏亡国”的悲剧故事流传世间。

南北声腔剧种同台形成川剧风格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着“花部”的勃兴,那些来自省外而分别流行于四川各地的高腔、昆曲、胡琴、梆子唱班,为适应群众欣赏习惯,与四川语音、习俗结合,逐渐在艺术上具有了四川的地方特色。本世纪初,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流行四川各地的戏班不断涌入城市,为扩大影响,加强演员阵容,争取更多观众,逐渐走向各种声腔同台演出的经营方式。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新闻推荐

中国观众最爱哪些电影周边?

电影衍生品,从根本上来说依旧是个商品,只不过借助了电影的品牌、形象,来做了一个市场推广而已。一个普通的商品因为有了电影...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