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道义长精神 读刘楚仁长篇纪实文学《禁毒专班》有感
□陈啸 王芳英
说真的,我平时很少读纪实文学,总习惯地认为纪实文学多少有点“官样”,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往往缺少亲切与活泼,本色与真诚,文学性也常常不足。但读了刘楚仁的长篇纪实文学《禁毒专班》以后,我断然改变了先前既有的认识,也忍不住想为《禁毒专班》说上几句,更想为《禁毒专班》点赞。
首先,这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这里的“温度”不媚俗,不趋时。它包含有作者的情怀与担当,亦有着主人公浓厚的人情味。“情怀”与“担当”在一个普遍功利化、庸俗化的今天显得难能可贵。作者的“温度”是满溢在整个作品中的,如果观之于具体,则尤为体现在对于违法犯罪的吸毒贩毒者的描写,作者没有故意地进行丑化,而是详细地介绍了他们过去的历史,这类似于解释性报道,破除了非黑即白,打破了人们对于吸毒贩毒者的刻板印象,相对有了人情味,人物的形象也相较丰满。而警察与吸毒贩毒者之间有时也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同样有着情理的交流与交往。说教性、模式化相较减弱,虽也有政治与社会性的教育意义,但无疑增强了文本的丰富性与可信度,也因此有了润物细无声的力度。
其次,作为“长篇纪实文学”,虽重在“真实”,但又不仅仅在于“真实”。诚然,本文中出现的地名、案件、相关资料等等的信息都是相当纪实的,于是增强了读者心中的可信度。但作者的描写并不只着眼于案件本身,还伴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对白,以及地方风俗画的刻写、历史典故的引申,知识丰富,趣味盎然,轻松读来,畅然有得。
再次,作品的叙事角度新颖独特,耐人寻味,有效克服了一般纪实文学的呆板。生动活泼,文学性强。全书共分九章,每章叙述一个缉毒案件,主角始终是禁毒专班的缉毒警,故事基本遵循“缉毒警抓捕审讯毒贩”的重复模式。九个章节九个故事,似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每个章节又由若干小节组成,各小节环环相扣,而又相对独立,很像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集锦”。全篇的叙述视角也随着章节的复杂安排而繁复多样。第一、二章仅从缉毒警的视角叙述案件,在介绍毒贩之前会注明“警方接到线人提供的重要情报”、“支队民警先后赴河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开展外查内调工作,主要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基本摸清”等等,强调毒贩信息的来源。采用缉毒警视角,读者无法预知毒贩的行动,犯罪活动便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一步步展开,悬念由此产生。第三章是具有转型意味的部分,虽然仍以缉毒警的视角为主,但内容上已然添加了许多毒贩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的内容,这种趋于双向的叙写,无疑增强了叙述情感的丰富性与可信性。从第四章起,作者开始使用明显的“毒贩—缉毒警”双视角,到第八章则已然演变为“毒贩—缉毒警”交叉叙述。通常地,双重视角的运用虽避免了“单调”的情感叙述,但却常常以悬念的丧失为代价。而作者为了规避双重视角造成的悬念尽失,有意将毒贩、缉毒警置于不同的时空。如此一来,双重视角所展现的情节得以前后相互呼应,悬念迭生于两套叙事的缝隙中且不显做作,文本上亦呈现出一种别致的张力。也许正是源于双重视角的交叉叙事,第四章及以后的毒贩形象均较为丰满,他们虽然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同时也是误入歧途、重情重义的丈夫、为子女操劳奔波的母亲、珍惜友情的花季少女……面对诱惑时他们同样会充满矛盾、犯罪后同样会自责愧疚。多角度、多线条的叙述方式,利于展现不同的心路历程,便于多方展示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视角的丰富性带来了小说了立体感,而小说的立体感也一样远离着一般纪实文学的说教性。虽然也是“纪实”的,但它更近于“文学”。
另外,作者的语言是干净的,像风干的文体。叙述语言的简洁利于剧情的推进,不枝不蔓,干净利落。人物语言的简练,却善于点睛,虽着墨不多,但恰到好处。语言的简练与涩味,足以有着回甘的空间。
既然是“纪实文学”,那么再多的虚构也离不开现实的土壤。这实际上也常常是“纪实文学”缺乏可读性和文学内涵的一个原因:坚硬的现实限制了作者内心想象的延伸。实际上,“缉毒文学”在本质上与侦探、推理小说常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抛开一切的条条框框,类似于这种题材的作品原本可以具有很强的阅读性。换言之,纪实文学同样可以在技巧、技法上尽量多做些探索性的尝试,在“纪实”的基础上,不妨增强一些通俗文学的品性。《禁毒专班》在此方面还有潜力延伸。
楚仁是一位公安干警,但对于文学创作,又有着莫名的喜爱与执着。显然,他有条件、也最有可能掘进警匪题材的深处,我们有理由相信,楚仁先生可望有着更多公安题材的作品丰富当下小说创作的世界。
新闻推荐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一手抓新兴产业精深培育 江南科技产业园五大产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落户江南科技产业园的金欧科技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速贴片生产线。本报记者牟科摄本报讯(白育凡记者蔺艳霜)近年来,江南科技...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