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司库”集十万文献 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落户川大
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落户川大 刘福春在诗歌圈有中国百年新诗“司库”之称。
10月10日,由四川大学与成都市文联“校地共建”的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将宣布成立。届时,“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也将举行开馆仪式。开馆仪式上将举办一个“中国新诗 百 年 特展”,届时文献馆中最为珍贵的馆藏将集中亮相,其中包括“七七事变”诗传单,为毛泽东特制的《诗刊》大字本,谢冕等人所编写的1949年以后第一部新诗史手稿等“文物级”史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的谢冕教授、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创办人吕进教授等和来自日本、美国、韩国的著名学者,《诗探索》《星星》《草堂》等诗歌刊物相关负责人,以及四川实力派诗人等,都将参会 。
在“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授牌,“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举行开馆仪式之前,封面新闻记者来到川大,对刘福春、川大文新学院院长李怡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访谈,深入了解刘福春对新诗文献收藏、研究“痴”迷的背后故事 。
一心一意
搜集新诗文献10万多件
刘福春是谁?在诗歌界内,这几乎不成为一个问题。刘福春在诗歌圈有中国百年新诗“司库”之称。从1984年开始,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刘福春,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中国新诗文献资料。过去30多年来,他一心一意搜集和新诗有关系的“纸”。在此领域内,他所达到的声誉之高,以至于诗人们出诗集,如果不寄给刘福春一本,在诗歌研究者、著名学者、川大文新学院院长李怡看来,“几乎等于这本诗集在诗坛不存在。寄给刘福春就相当于寄给新诗的库房,相当于被收录在册、存档的意思。”
在过去30多年内,他所搜集到的过去一百年内中国新诗诗人的信息近万位,每位诗人的信息包括原名、笔名、性别、生卒年月、籍贯、民族和出版的诗集等,诗集的信息又包括出版社、出版地、出版时间、开本、页码等。此外,还搜集到大量的诗刊、诗报、诗论集、诗传单、诗人照片、诗人手稿、诗人书信、诗人名片、诗歌活动海报等新诗文献,总共有十万多件。其中光与诗人的通信就有近万封,搜集到的诗集有2万多种。
据刘福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透露,“其实我自己也无法准确统计出具体数目了。这些资料,从青岛运到川大,重量是9.4吨,还只是大概占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前在我北京的家里,过道上、客厅里、卧室里,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全是书,简直是无处下脚。”
刘福春在大大小小的“新诗百年”纪念活动中,显得独树一帜。大量的文献搜集研究工作,也转化为大量的成果。他曾以一己之力完成近300万字的《中国新诗编年史》等。2018年5月,刘福春受聘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特聘教授,他将自己全部的收藏带到川大,建立“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让这些珍贵的文献公开服务于社会。
水到渠成
新诗文献馆川大开馆
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的成立,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的即将开馆,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著名学者李怡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四川大学有着雄厚的新诗研究基础和传统。在四川大学历史上曾经涌现大批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如郭沫若、卞之琳、朱光潜等人,此外古典诗学、比较诗学等方面也是名家辈出,现在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也有一大批从事诗歌研究的老师。包括我本人也从事诗歌研究,从1994年出版第一本诗歌研究专著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四年了。”
谈到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的重点工作,李怡提到,“将以新诗研究为基础,但是包含着与古典诗歌的对话,包含着与外国诗歌的对话,集古典诗歌研究与外国诗歌研究于一体,但是以我们新诗研究为主和主导方向。”他强调,伴随着“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和“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的揭幕,将有利于专家、学者们在此开展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这里将会成为一个研讨中国诗歌、开展国际合作的学术新平台。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杨谨烛张耀尹摄影王洪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涵)国庆期间,由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粮票专业委员会德阳分会举办的“留痕岁月见证历史”改革开放40周年全省票证展...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