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那一年祖国50华诞 百名“建国”齐聚天府广场

华西都市报 2018-10-02 01:01 大字

1999年10月1日,来自四川各地130名叫“建国”的朋友欢聚天府广场庆祝建国50周年。

不同性别的“建国”们纷纷合影留念。

一所叫“建国”武术学校的洋学生知道活动消息后,为能参加活动,当场取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石建国。

书法家马建国现场挥毫。 华西都市报当年的报道。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50岁生日。国庆节前夕清晨,当阳光洒在成都天府广场中毛主席雕像上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上百名从四川各个城市赶来的群众。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甚至都不用介绍自己,就已经知道对方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名字都包含着两个共同的字——建国。

19年前,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华诞,华西都市报在国庆前一天,策划组织了“‘建国\’庆建国”的活动,130名叫“建国”的市民,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迎来特别的国庆节。

朱建国,时任华西都市报记者,也是该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他依旧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来到现场的‘建国\’们都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地齐声高呼‘祖国万岁\’!”

一呼百应 各地“建国”热情高涨

每到节假日,对于媒体人来说都是重点的报道节点。1999年国庆节到来之前,“到底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策划?”困扰了朱建国许久,最后,自己的名字给了他灵感。

“我就叫‘建国\’,身边很多朋友、亲戚也有叫这个名字的。我觉得,这是最能够代表那个时代和人们爱国情怀的名字。所以我就想,要是能够把天南地北叫‘建国\’的都聚在一起,肯定很有意义。”朱建国说道。

有了想法之后,朱建国和报社的同事就开始行动起来。在那个网络不发达、手机也不普及的时代,报纸成为联系市民最好的渠道。“我们在活动举行的几天前,在华西都市报上刊载了几十字的征集启事,豆腐块大小,主题是:‘因为你叫建国\’。”说到这里,朱建国还用手指比划了一下当时版面占据的位置。他表示,原本的计划是征集50名群众,但随着报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个计划也被打乱了。

朱建国回忆,从活动的征集启事公布以来,报社的热线电话就从早上响到晚上,这出乎了他的意料。“想要参加的市民太多了,有些读者还亲自找到报社来,表示一定要参加这个活动,每天都有上百个电话打进来。”当时的情景,用“一呼百应”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而且群众报名的范围,也从成都逐渐蔓延到四川省内各个城市。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计划的50个名额显然不够了。所以,活动的名额从50名增加到100名,到最后又确定为130名。“我还记得,当时我们组织了三四辆大巴,才将参加活动的群众全部装完。”朱建国笑着说。

气氛热烈 洋学生当场起名叫“建国”

当130位名叫“建国”的人聚集在一起,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有的‘建国\’带上一家三口来参加,有的‘建国\’从周围的城市特地赶来,现场一派欢乐。”

在活动现场,既然大家都叫“建国”,自然同名同姓的也不少,据朱建国回忆,130人中“刘建国”有9位,“马建国”有5位,“黄建国”有4位,大家凑在一起合影,感叹缘分的奇妙。“我们给每位‘建国\’都准备了文化衫,上面印上了‘建国\’二字。我还记得现场有位叫马建国的人,是位书法家,他把每个人的姓写在上面,方便大家做区分。”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现场还来了位金发的洋学生“建国”。讲起这段故事,朱建国忍不住笑了。“这位外国人,是当时一所‘建国武术学校\’的学生,他兴致勃勃地想要参加我们的活动,然后我们解释说,这个活动只有名叫‘建国\’的人可以参加。刚好他当时没有中文名字,又为了参加活动,所以他现场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石建国。”

用一个名字,将自己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用一个名字,表达出一个人们纯朴而美好的爱国之情。不管是“建国”还是“国庆”、“国强”,人们都能从中感受到隐喻于其中的美好希望。时隔多年,朱建国想起这段关于国庆的记忆,想起那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挥动森林般的双手,想起130名建国异口同声喊出“祖国你好”,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动。“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一种‘正能量\’。”

据资料显示,全国有98万人叫“建国”,42万人叫“国庆”,在四川省内分别是61506人和15828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处处有“建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建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全省林业职工乒乓球赛落下帷幕

本报讯9月28日晚,2018全省林业职工乒乓球赛闭幕式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演播厅举行。市委副厅级干部陈中华致辞,省林业厅党组...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