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花椒出头 ——读许石林的《舌尖草木》

芜湖日报 2018-09-21 01:57 大字

按照常理,推荐好书,书评的题目一般不用原书文章的题目。但这次我不仅要违反常理,而且还认为许石林的这本书,要是用《花椒出头》或许更是神来之笔。

我这个人怕烧菜,也烧不好菜。经常在大功告成的时候,怕烧糊了,干脆来一瓢水,刚才还是香味浓郁,顿时就偃旗息鼓,兴头被浇灭了。不用说,这菜除了我吃,家人是难得一尝的。

因此,我这个好吹牛的人,从来不敢尝试写一篇饮食文字。但是,一个人最美好的生命记忆一定是吃,特别是在自家的吃,吃的记忆有多丰盈,生命的活力就有多丰盈,那么,一个作家的使命所在,当然就是要写出人人舌尖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

许石林是按照他对菜蔬的精挑细择来驱遣文字的,因此,读这部书处处感觉是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追求,说是追求,似乎刻意了,现在的每一篇是娓娓道来,自然天成,但我总觉得,待人以宽的许石林自律甚严:说的都是吃的东西,一定要以亲见亲闻亲做亲尝为旨归。

但什么是吃呢?这个简单至极的问题,古往今来并没有标准答案。《论语·乡党第十》,孔子立下的规矩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么郑重其事对待吃,根本原因,还是认为饮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本源性的。吃得不三不四、东倒西歪,行为还能端正大方吗?另一个答案,就更加简单了。《汉书·郦食其传》记述,郦食其对刘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有天下粮仓不固守,就是个大孬种。大道理如此,小道理到底怎样呢?这个问题,是国家大事,也是家庭大事,历史变迁,天时地利,风土人情,成就的饮食可谓千变万化。一旦说开来,可以添谈资,也可以增智慧。我想,许石林如此惜墨如金地书写他的饮食经历,一定有雅人深致在。

汪曾祺有一句名言:文俗则雅。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看得出,许石林走的就是这一个路数,因为他写的一草一木都是直接打过交道的,那篇《拔树罢园菜》,甚至一笔一划写到他清理秋末冬初菜园的情景,并且,他每到一地,很在意的,也是那些起眼或不起眼的草木,他秉承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习性,触目所及,皆宜深究,随处留心,都生智慧。这样一来,他笔下的饮食文字,不仅大见刀工火候,而且情理交至,暖老温贫。

很长时间,我是不知道什么是花椒树的。有时在外吃饭,猛然不注意,咬碎一颗花椒籽,也是觉得怪怪的,甚至怪厨师多事,有必要放花椒吗?我从小到大,始终认为花椒是多余的东西。有一天,我到四川一个地方,看到一棵树,长着满树花椒一样的果子,煞是好看,就问旁边的人,他们很是惊讶,你怎么连花椒树都不认识,好像我是吃干饭似的。

当时没有看到许石林的《花椒出头》,否则,我会回他们一句,你们是成都人,当然知道花椒树,可是,你们知道什么是“花椒出头”吗?

“香麻味儿不够持久、不够透,也就是不出头。”“蒲城的水盆羊肉才是最正宗的泡馍,讲究肉烂汤清、花椒出头——一大碗水盆羊肉端上来,扑鼻而来的必是花椒的香味儿托着的羊肉香,不用枸椒,达不到这个效果。”

可以说,许石林这本《舌尖草木》,不仅最宜清风一枕南窗读,更可以是你前往八百里秦川的吃货启示录:人间有味,花椒出头。

《舌尖草木》 许石林 著

三联书店2018年6月出版

□ 朱卫国

新闻推荐

中国导演搬演布莱希特处女作

根据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处女剧作《巴尔》改编的话剧《怪梦养成指南》于9月18日在北京国话先锋剧场首演。...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