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循道”还是“惟新”?青年艺术家用版画作答

四川日报 2018-09-14 07:05 大字

张一滴《遗忘的记忆3》,丝网版画,2015年

□本报记者余如波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个西南省市的版画创作,历来以木刻为主基调,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留下众多经典。年轻一代版画家,究竟是继承传统,还是大胆创新?9月8日,“循道·惟新——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在四川美术馆举行,在“青年个案”单元中,32位青年版画家用自己的作品给出不同的解答。

“他们有的专注于版画语言的持续推进,有的忠实于现实经验的个体表达,有的关注时代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社会现实,有的探讨版印关系、尝试拓宽版画边界……”“青年个案”单元策展人冯石认为,这些作品中的反思、挑战、倔强与坚持,正是青年精神最重要的内涵,有助于梳理版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触发青年艺术家深入思考。

乡土和都市,都是青年版画家“心头好”

展览现场,云南版画家毛祥彦的作品异常显眼,他的《伴》《彝家·二月八》《彝家母子》等作品均为套色木刻,在画面中阳光的映衬下,彝族服饰浓郁的色彩展露无遗。近年来,毛祥彦利用版画的形式、语言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大理地区彝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情景与其服饰文化融合起来加以呈现,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同样关注“本土”,贵州版画家朱剑坤做了更多形式探索。贵州素有“地无三里平”之称,朱剑坤的“黔山”系列便以山为主要表现题材,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象特点进行解构和重组。“这些作品背景大都运用长的直线进行刻制,沉着而工整,给人一种平稳、理性、安静、整体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种沉静的审美感受。”

青年版画家们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也在参展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李芳的《夏有凉风》系列,采用扇面、长卷等中国画特有形式,画面也颇有古代工笔画韵味,然而其内容却是遛狗、跑步、跳舞等都市休闲生活。“《夏有凉风》通过男女老少不同的生活姿态,体现日常都市生活的美好惬意,试图鼓励人们活在当下。”李芳认为,中国文人风俗画是传统的艺术遗产,传承这一传统并对其进行富有时代气息的改造,也是文人画理念的一种自我延续。

贵州版画家梁练方的参展作品《朋友圈之一》由几十个不同的微信头像组成,“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交平台所选择的网络头像都会不同,这显示了人们的身份特征、年龄特点、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用版画语言切入对这一现象的表达,可以提示人们思考网络、生活、流行文化符号与艺术的关系。”

超越木刻,寻找西南版画的全新表达

实际上,在不同版种中,西南地区的版画历来以木刻为主基调,几十年来产生了大量经典作品。继承还是突破,成为青年版画家的重大课题。

此次展览中,就有不少人采用不同于木刻的版画技法,丰富西南地区现代版画创作的面貌,例如蔡丽辉的综合版画、王正伟的石版画、张一滴的丝网版画等。王正伟的《凝》系列采用石版画中的油底技法,即在石板表面先做一层黑色的底色,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像制作。“这样既可以根据创作者需要制作一些肌理,又可以在打好的底子上创造一些非常具体的形象。”

丝网版画具有一种特别的“朦胧感”,恰好与张一滴《遗忘的记忆》《中国风景》等系列作品中的怀旧情绪巧妙呼应:刻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样的课桌、老式缝纫机、走过石拱桥的商队……都成为张一滴作品中的表现对象。

即使继续采用木刻技法,不少青年版画家也试图革新艺术语言。参展艺术家徐中宏读研期间曾参与制作大量丝网版画,他发现不同颜色叠印在一起会得到第三种颜色,产生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变化,于是将其引入木刻创作。现场展出的《节日·泼水》《手套·藏》《手套·使命》等木刻作品,色彩过渡丰富而自然,宛如一件件摄影作品呈现眼前。

打破不同版种乃至不同画种之间的界限,拓宽创作观念,成为不少青年版画家共同的创作旨趣,例如蔡丽辉的创作就融合了版画、油画、水彩、铅笔画等不同艺术门类特色。

新闻推荐

全省文化系统比武“放管服”

本报讯(记者文莎)9月12日至13日,由四川省文化厅组织的“全省文化(文物)‘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能力提升大比武”活动在成...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