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轻松阅读 深厚底蕴

四川日报 2018-09-14 07:04 大字

——读徐建成新著《老成都街坊龙门阵》

□贾璋岷

徐建成先生的新著《老成都街坊龙门阵》一问世,就引起各方的关注。生动有趣的笔墨,浓厚沉郁的品质,这二者有机的结合,使得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欣赏这部佳作。喜爱建成先生作品的新老朋友读到了真性情真才气,老四川老成都读到了云卷云舒的时代风情,民俗学者读到了艺术化的市井画卷,语言学者读到了蜀地语言的幽默和机趣,来川来蓉旅行者,则有了一部生动的蜀地“风情与语言指南”。

这部书分为四辑。“打不打脑壳”重在方言研考,“有没得名堂”侧重民情风俗,“吃的啥东西”既有诙谐方言又有幽默段子,“摆点龙门阵”则集前几者兼而有之,每一段都令人忍俊不禁。这是一部独特的幽默书和风情图,机趣和生活的积淀,像一根红线,串起一颗颗川味“散打”的珠子,细细一掂量,就可看出岁月的成色。

这部书一点都不沉闷,它很接地气。从庙堂学衙到街头巷尾,都可以找到知音。它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添加谈资,即便是最不爱读书的人,听一听它记叙的故事,也会莞尔破颜乃至开怀大笑。作者对幽默的体认和不动声色的运用,有着炉火纯青的感染力。在《打假叉》一文中,有一个小故事,张三请李四的客,张三拿出鸡蛋,说,你来早了,本想请你吃鸡,但鸡蛋还没孵出鸡儿来;一年后,李四又来,张三却拿了竹竿对他说,这次本来想要请他吃笋子,但他来晚了,笋子都长成竹子了。这个冯梦龙式的段子很通俗化,大家读来开心可乐。一路读下来,“打假叉”一词是什么意思,也就懂了;该怎么用,也就会了。

接地气的书,不一定都能上厅堂,但建成先生这本书可以。作为用川话方言写作的书,浸透了水润天府和花重锦官的灵气,但又不是那种浅薄的“抖机灵”。他浑然天成地运用顺口溜和歇后语,有的章节本来就是四川方言的故事诠释。来看一连串“打”:打的安登儿逸、打牙祭、打梦觉、打惯适、打冲拳、打凑合、打燃火……这些语言,四川人读来,神采飞扬,朗朗上口,表现力十足。这对语言学家特别是方言学家而言,是研究四川语言的生动资料。好些词语目前仍活在四川人的嘴里,外地人仔细琢磨一番,也能蒙个八九不离十,如“打不打脑壳”系列中的“打让手”“打水漂漂”“打戳戳”“打翻天印”等等,又如“吃的啥东西”系列中的“吃欺头”“吃得清淡”“吃混糖锅盔”等等,但有些词语,已经在民俗嬗变的风云中,积淀到街头巷尾残砖颓瓦的褶皱深处了,而建成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细致的观察描摹,把它们打捞出来了。这些词语就算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听到读到都会打一个“格腾”,如“打火烟嗝”“打眯头”“打‘灌县\’”,这些,就有些“考人”了,好像成了语言的“活化石”。《老成都街坊龙门阵》不仅把它们记录下来,还讲得绘声绘色。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地域文化的研究型读物,底蕴是深厚的,而且,读来更轻松、更有趣。如果有语言学家在研究四川方言,可以把这部书作为参考;倘若对四川对成都的人文习俗、民风民情感兴趣,这部书就更该读一读。

说到人文习俗、民风民情,就要说到旅游。四川有首屈一指的风景名胜,也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好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风景也在人心;最好的风景可以是人,最好的风景更是文化。到四川到成都的朋友总有爱上这里的理由,有时,哪怕学几句四川话,旅游者也会兴趣盎然。旅游要有一个“魂”,要让旅游者魂牵梦绕。这个魂,就是文化。为此,四川的文化学者在努力,作家诗人在努力。甚至有一些小的细节,也体现了川人对旅游者的体贴和热情,比如,成都红星路上的一处地铁站附近,有一圈玻璃围墙,上面镌刻着若干四川方言词语,常有旅行者留步观摩。读懂的,会心一笑;读不懂的,一头雾水,抓住旁人就问。这些个细节,就是文化吸引力的微观体现。现在,建成先生的《老成都街坊龙门阵》为之锦上添花了。它不仅可以让入川来蓉的旅游者学会几句韵味悠长的四川话,还可以津津有味地品尝市井文化的套餐与小吃,如果你悟性高些,哪怕是第一次来川,一部书读完,那种渗透进川人血液的宽容、大度、率性、韧劲,通过把住这丝脉搏,也就能被你感受出几分。如果你是“蓉漂”,这部书就更可以帮助你迅速了解你已经喜欢上并准备居住的这座城市。

总之,一部好书,可以多读几遍,值得回味。《老成都街坊龙门阵》就是这样的书。到一个有趣的地方,成都就是;读一本有趣的书,《老成都街坊龙门阵》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都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况味。

新闻推荐

《大城小城》:乡村叙事拓展的意义

□刘火贺享雍,作为沙汀、李劼人、周克芹等杰出作家的四川乡村图景书写的传人,其乡村图景书写的野心,不输前辈。“乡村志...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