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接地气有血肉的好剧 ——脱贫攻坚话剧《高腔》观后感
图为脱贫攻坚话剧《高腔》剧照。□本报记者 胡波 文/图
9月10日晚,由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扶贫移民局指导,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重点打造的反映脱贫攻坚的精品力作话剧《高腔》在攀钢大剧院上演,为攀枝花市民奉献了一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文化大餐。
话剧《高腔》以花田沟村在两年内摘掉贫困帽子为主线,以“牛、米”两家贫困户的世代恩怨为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讲述了信仰坚定、勇于担当的下派干部与帮扶干部一起,带领花田沟群众克服种种困扰,向贫困宣战的动人故事。该剧成功塑造了“第一书记”丁从杰、农村新型女性米香兰、帮扶干部滕娜等典型人物形象。
该剧可谓十分接地气,有血肉。话剧使用川北方言进行演绎,其中还穿插了不少地方土语和俚语,用鲜活的语言完成了整场演出,幽默风趣的对白随处可见,让人嗅到真实的泥土气息。
话剧深刻揭示了当今时代的乡村矛盾。该剧以“牛、米”两家贫困户的世代恩怨为主要矛盾线索,抽丝剥茧,徐徐展开,引人入胜。当下,乡村还存在邻里不和、宗族宿怨(剧中牛、米两家只是其中之一),争夺水、林资源和土地边界等纠纷,以及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安全等引发的矛盾。这些矛盾,是阻碍乡村振兴的绊脚石,需要花大力气化解。
话剧人物有血有肉。如剧中的米香兰敢爱敢恨、意志坚定、孝顺贤淑、通情达理,面对贫穷她敢于挑战。从“火把剧场的台柱子”到“花田村庄稼种得最好的”,她既要照顾年迈瘫痪的老爹,还要体贴长期“腰杆痛”的老公,忙了家务忙庄稼,里里外外一把手,但她没有沦落为“怨妇”,而是勇敢地面对贫困。她是一个敢于把生活中的苦难揉碎和着蜜糖喝的典型的新农村妇女。
该剧传授了很多很好的乡村工作方法。如剧中丁书记与村民打牌结交情、滕馆长认亲、米香兰带头搞产业、丁书记为村民搬家办酒席掌大勺等等,都是乡村工作的好方法。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有的帮扶干部直接给贫困户送钱、送米、送油、送衣物、送农资,而剧中帮扶干部文化馆馆长滕娜从融洽感情、了解家庭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入手,引导米香兰家树立脱贫志气、选好脱贫项目,最后走上致富之路。
此外,话剧《高腔》还普及了脱贫攻坚等富民惠民政策,信息量很大,而用艺术手法来诠释、宣传,更能够为观众所接受。
新闻推荐
缺牙吃饭困难?戴假牙引发牙龈、牙周发炎而肿痛?烤瓷牙伤及邻近好牙?在全国爱牙日来临之际,为关爱牙问题者,口腔惠民援助造福蓉...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