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五位诺奖得主对话中国专家学者——新药研发没有捷径 攻克疾病需要合作

四川日报 2018-09-11 06:12 大字

彼得·阿格雷

阿龙·切哈诺沃

阿达·约纳特

约翰·格登

爱德华·莫索尔

9月10日,第十七届海科会现场,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专家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本版摄影 杨树(视觉四川)

9月10日,在盛大的开幕式后,第十七届海科会在西博城迎来了重头戏——第五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大会。彼得·阿格雷、阿龙·切哈诺沃、阿达·约纳特、约翰·格登、爱德华·莫索尔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悉数登场,峰会“星光熠熠”。

围绕医药研发和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五位诺奖得主和中国专家学者展开了高质量的对话。

□本报记者 袁婧

多一点耐心

基础研究必须加强,新药投放必须谨慎

约翰·格登以细胞核移植与克隆的先驱性研究而知名。在他看来,生物医药的发展依赖大量基础研究,可能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显著成效,但对未来却可能是颠覆性的,“例如,细胞核移植的新细胞和原有细胞的基因完全相同且没有任何免疫抑制,这是可以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

如何加快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方面的进展?爱德华·莫索尔道出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开发新药,没有捷径。”他认为,如果要开发行之有效的药物,需要去理解疾病背后的机制机理,从而提出解决办法,而这恰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我们不能多一点耐心?”

彼得·阿格雷非常看好中国生物医学的发展,“我认识中国很多的海归医学家,他们对细胞学研究非常深入,他们的持续付出一定会使中国成为生物医药发展的领先国家。”他认为,需要非常谨慎地开发新药,而不应盲目地推向市场。“曾有治疗孕妇失眠的药物,结果却导致畸形儿出生。所以我觉得新药研制急不得。”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王明伟深表赞同:“新药创新,是源头创新、持续创新,更是循环创新。”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上有大量的投入,聚集了不少海归生物医药人才。当下不仅要夯实基础研究,更要从教育抓起,“创新就是要对现有知识进行怀疑和挑战,应该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去鼓励敢于失败的创新者。”

多一些合作

疾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研发需要合作,规则需要对接

携手合作也成了大家的共识。

“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作用。”阿龙·切哈诺沃强调加强国际合作非常必要。在他看来,疾病是对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转化运用。

东方高圣董事长陈明键列举了一串数据,表明国内企业投资海外医药项目的趋势正在上扬,合作的步伐正在加快。“无论是攻克心脑血管疾病还是癌症,中国不能缺席,尤其是在细胞治疗领域。”他认为,引进新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研发环节的投入和合作,“这就好比果实和树苗的关系,树苗长大,可以结出更多的果实。”

阿达·约纳特透露,以色列高校正和中国的高校进行研发合作,她自己的实验室参与了其中两个项目,一是皮肤移植和器官捐赠,二是靶向治疗,“目前都还处于保密阶段,所以我不能说得过多。”她说,待时机成熟的时候项目会走向市场。

“我认为除了研发层面的合作,还有国际规则的对接。”方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丹说,去年参加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这是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协议,利用ICH规则更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他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这也是中国发展生物医药的优势。

新闻推荐

展示展销首次实行线上线下同步 第六届四川农博会20日至24日在蓉举行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第六届四川农业博览会(简称“农博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以“全面开放合作,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本届农博...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