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使你面对自己 还有幽蓝的星空
文字使你面对自己
《给孩子的书法》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拙匠随笔》
大多数人用电脑打字的恶果使“提笔忘字”成为常态,不再一笔一画的写字固然带给写作与传播迅捷,但文字与书写体验和观赏的愉悦也丧失殆尽。一直呼吁书法也要“从娃娃抓起”,并将它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声音,却淹没于更响亮的叮叮当当的钢琴声中。不可否认的却是,汉字之美几乎是这个星球上独有一份;那么谁还有什么充足的理由,不让这一文化传统继续散发光彩呢。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直至隋唐书法的明朗时期,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古人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的确创造了一个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而反过来说,一部书法史,也就成了一部汉字发展史。
作者刘涛,系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史家,长期从事专业研究,理论功底深厚。考虑到是为孩子撰写的书法普及入门读物,他可谓放下了身段,以极为简洁而通俗的文字,从书法演变小史、书法的欣赏、怎样练习毛笔字三个角度进行讲解,使孩子对书法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也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他细心从三千多年中国书法历史中,选择出110件书法代表作品,根据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书体分类,进行详细、具体的点评,选择恰当,评价有力,文字净洁。用心读来,即可感觉到有骨有肉,饱满充实,有趣可读。
作者写道:“书法这门艺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即使不懂,也能感受到书法的一些美感。因为我们从小就识读汉字,长大后天天使用汉字进行交流,而且我们常常书写汉字。然而,书法毕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书写艺术,在平常写字使用硬笔的今天,大多数人缺乏使用毛笔书写的体验,所以,如何欣赏书法,如何领会书法的美妙,还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现在人们外出去旅游的机会多了,去名胜古迹,遇见最多的是古代建筑——楼台亭阁、城郭院落。听导游讲解,得到的是浮光掠影的印象;留下一些图片之后,能记住的东西已经模糊不清。毕竟平时接触的相关知识少,我们仰望巧夺天工的建筑时唯有惊叹不已。接下来,不妨抽时间补充读书。“纵观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尽管可以据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中又存在着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但透过大量异彩纷呈、千变万化的建筑遗物,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逐步形成、日趋明显稳定的共同特点和因建筑性质、类型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的建筑艺术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于商周时期,延续至清末历时至少三千年之久,一些基本特点始终存在并日益发展完善。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把基本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按完整规划兴造的城市。他还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分为九类:宫殿,坛庙,住宅,园林,城及城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宗教建筑,陵墓,桥梁。因建筑性质不同,对它的建筑艺术要求也不同。古代匠师在长期形成的建筑体系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手法,创造出各类型建筑的独特风貌。书中以《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等专篇,分别详加解读,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虽然深入浅出,全书只有14万字,读来并不吃力。而其所获得的好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中国出版协会“2016年度30种好书”、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评选“2016中国好书”,证明适宜阅读的广泛人群。
《拙匠随笔》
要说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立论清新,梁思成这本算是“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往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带有科普性质的通俗读物,影响还要大于“高冷”的经典。为此书作序的吴良镛有一例:“前些年,有位年迈的国外建筑学者对我说,他由于年龄关系,具体的业务少了,致力于为某报建筑论坛专栏写稿。他发现,这类文章读者多,社会影响大,超过一般学术论文,他对自己新的‘领域\’的开拓,欣然自得,信心甚足。”吴良镛还记得梁思成先生给他讲过一件事:某日在机场,会到周恩来总理,因为各有不同的客人,还是总理发现了他,从他身后走上来,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文,我看了,写得很好!这类文章,以后不妨多写。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认识。”梁思成当时计划写10篇,从建筑是什么开篇,内容也少不了一些典故,题目甚至来一点噱头。但“随笔”所写,都是他长期思考的问题,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写起来却一气呵成。吴良镛深有感慨,“这建筑随笔的写出,是他以火炽的热情,阐述建筑科学及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的又一努力。”
如今我们说到梁思成先生,最熟悉的是他的两本大著《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他对古都北京提出保护未得重视的喟叹,以及坊间各种版本他与林徽因至深至爱的感人故事。我对图书市场尽情消费一代学人生活琐碎不感兴趣,有时候却想这样也有它的好处,一来可以部分还原大家身上普通人的真性情,二来可以吸引更多普通读者去了解大家学养。正如对本书的评论: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
本书上编“拙匠随笔”的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娓娓道来;中编“城市与规划”收入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市镇的体系秩序》、“梁陈方案”等,集中体现了梁先生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包括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城墙是否应拆除、人居环境等,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由于所提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产生的后遗症在此后数十年屡屡成为北京规划的瓶颈,也一次次成为学术界和思想界进行深入探讨的话题。下编“建筑闲谈”则收入一些难以归类的文章,亦不乏真知灼见。
《四川美术史》(上册)
2018年7月30日至8月10日,作为四川省文联选派的列席学员,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我和唐林在雅安连绵不断的“雅雨”中,有时间聊到他的“大部头”《四川美术史》写作的甘苦。此书是四川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唐林身为省社科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来担纲,实为“不二人选”,但他自称“还是没有想到,从去浩繁的资料中爬梳脉络再到分门别类仔细写来,难度超乎想象”。我以为此话不假仅用一个数据即可证明,煌煌上中下三册共300万字之多,每册均为100万字。
上册2015年出版,中册2017年出版,下册计划2019年推出。所涉时代分别是先秦至隋唐、宋元明、清至“文革”前。唐林兄签赠书的同时,用微信发来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手札的图片。“一部完整的中国美术史系由地方美术史组成,因此编著详尽地方美术史,挖掘资源以丰富研究十分重要。”(紧转1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殷鹏)9月6日,记者从省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截至8月31日,四川省于5月28日...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