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延缓

四川日报 2018-09-06 07:07 大字

——打响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时要做到“四不”(四)

□本报评论员王付永

为官者追求政绩,是好事。但是,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如何追求政绩,却大有讲究。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污染治理问题上自觉做到“四不”,其中谈到: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延缓。这话意旨深远,提醒我们在污染治理问题上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要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为官做事要有什么样的积极心态。

治病要趁早,防污不能拖。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环境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长远发展。无论什么样的说辞,都不能成为延缓耽搁的借口。如果怕出事、不做事,特别是在那些虽然一时难以见效,但却是基础性、利长远的工作上一拖再拖,表现为慢作为、不作为,无疑,这必将贻误污染治理的战机。仅以饮用水为例,我国以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80%的水域和45%的地下水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源严重污染!四川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近期全省地表水87个国控考核断面达标率仅为75.9%,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严重。战场上讲究的是兵贵神速,在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上,时间这根弦一刻也松懈不得,事情越往后拖,问题就越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

环境污染危害那么大,在现实当中,还是有官员在污染治理问题上能拖就拖,根本原因还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真正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可以让群众看得见、有所念想的,是官员做了什么利国利民的事。做官就要敏于做事,而不是只求苟安,更不能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升迁,只对那些容易“出成绩”的“短平快”项目感兴趣。正确的政绩观,是要甘做铺路之石,甘抓未成之事。作家冰心说:“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需要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工作,或许别人看不到,也不容易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甚至于一时可能还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但却是铺路之石、成事之基。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很难,惟其难,更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借故拖延。

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延缓,官员做事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成大事者,贵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要以打攻坚战为战术方法,以打持久战为战略支撑。无论造林绿化、修复生态,还是污染治理、结构转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指望种上一棵树,就会风雨生焉,增绿了一条河,就有蛟龙生焉。污染治理需要全省上下笃定前行,久久为功。环境治理改善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但时时为之,定会日有所长。

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延缓,官员应消除不健康的心态。为官一任都是有期限的,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做不能在任内有立竿见影之效的工作,有些人未免会感到得不偿失。须知,为官当有成人之美的胸怀,为自己的下任多留些“资产”,少留些“债务”,更不能留“后遗症”和“包袱”,甚至埋下“地雷”。眼下,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打好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做。最后的成功不只属于接跑最后一棒的人,成功属于共同努力的所有人。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新闻推荐

化解冷热不均 实现外引内育 四川汽车产业如何从“良”到“优”

嘉宾对四川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探讨。本报记者赵泽宇摄中国汽车产销量今年有望突破3000万辆,连续10年蝉联世界第一。规...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