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往往永恒 □陆琴华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据说这是唐代李白的一首题画诗里的两句,这首题画诗描绘了清幽淡雅,而又不失生机勃勃的画面,可是今天的我们已经不能见到这幅画了。绘画题诗是古往今来文人画工的一件雅事,图文并茂,视觉冲击力强,往往给人一种一睹为快的感觉。细细品味这些题画诗句,引人遐想,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可是这些题画诗往往留存人间,而母本——画图却没了踪影。下面就以杜甫的题画诗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刘单是唐代山水画家,曾经用画笔为人们绘制一幅山水画。据说这幅山水画气势磅礴,热烈奔放,充分展示了盛唐的豪迈雄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秋,长安久雨饥荒,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杜甫一家也不例外。无奈之下,杜甫就把妻儿送到长安东北一个名叫奉先县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北京的房山县。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基本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杜甫有相当一部分诗歌作品都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而在前往奉先县途中他被刘单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吸引住了。刘单的那幅山水画具体内容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我们看了杜甫为他的画题的诗可以略知一二。这首题画诗的题目是《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其中该题画诗里“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这两句显示的是一种生命元气倾泻于画作的豪放,表现的是文人画家对造化真与幻的幽微转换的执着探求,具有一定的哲理,成了千古佳句,被人传颂。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无缘见到刘单的这幅山水画了。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因生活所迫,已经定居四川成都了,他仍然常常给人画作题诗,并乐在其中。王宰四川人,曾任太尉、中书令等职,擅画山水树石。他作画的特点是不愿意受到时间的催迫而仓促行事,而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尽管王宰的山水画耗费时日,却咫尺而有万里气势,仿佛从真山真水中剪下来的,所以当时有人赞王宰的山水画是“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据说那次王宰为了画一幅山水画,光画中的“水”就画了十天,光画中的“石”就画了五天。可见为了一幅画,王宰旷日持久,煞费苦心。杜甫看了王宰的那幅山水画被王宰的惨淡经营所打动,就化用那人的“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的话为王宰画作题诗,题目是《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开头几句“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被世人传颂。杜甫一生创作的题画诗有数十首之多,里面有不少句子每每被人传颂,除刚才提到的“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以外,还有《杜甫题韦偃画松》里的“请君放笔为直干”,为曹霸花马的题画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等等,遗憾的是这些画作都没能留存于人间,即使有些留存于人间也是后人摹本,不是真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年代久远,不少画作都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了。二是兵荒马乱,不少画作在战火里化为齑粉。三是保存技术不过关,不少画作因为没有先进而又特殊的技术作保证,时间一长,其画作淋漓尽致鲜润效果已不再如先前那样耀人眼目。四是可能当时,以及后世的一些文人对这类画持有偏见,比如张旭和怀素的画,晚年的苏轼还骂他们是追求世俗所好,欺世盗名。
新闻推荐
四川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集中滚动摸排黑恶违法犯罪线索□本报记者吴忧中央部署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四川省全面动员,加...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