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追忆“票证”时代

德阳晚报 2018-08-24 10:32 大字

□黄莺儿

搬家整理杂物,翻出一些旧东西,看着手上一斤两斤的粮票,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时候,因为市场商品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国民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来分配商品。从我记事时起,我国的票证就有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肥皂票、香皂票、灯泡票、蜂窝煤票.....甚至有草纸票、水瓶票、粪票等等。北方冬季寒冷,一到秋天就需要储存过冬的大白菜和白萝卜,于是,每家有白萝卜供应票10公斤、大白菜50公斤;南方豆类多,每家人凭户口本领副食品券一张,上面有很多两寸长小纸张,分别是豆票一份、腐竹半斤、粉丝一斤、金针木耳票等等。

粮票布票分各省和全国通用的两种。父亲在部队工作,有少许全国粮票,那就是稀罕紧俏物品。有人要出差,有人要去外省,托人找我家换全国粮票,母亲愿意帮助人家,说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1975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医院,我在部队是每个月定量32斤,部队统一管理吃大锅饭。下地方后,我的粮票每个月27斤,女孩子家是吃不完的,同事家有“四大金刚”,四个男孩子个个能吃能喝,他们家的粮票每个月都不够吃,瓜菜代粮是经常的事。当时,我同母亲商量,把家里和我节余的粮票每个月给他一点。母亲立马赞成。母亲教我,给他粮票的时候,要把粮票装在一个牛皮信封里面,而且特意避开所有的人,悄悄地交给他。到了1985年我到重庆药校读书,粮票有结余,我们把四川粮票换成全国粮票,用挂号信寄到广州,请亲戚帮我们用粮票在自由市场去换各种生活用品,诸如袜子、毛巾一类东西。

肉票每人每月半斤,食用油2两,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我在医院上班,要保证全家人一个星期吃一次肉,就不可能把肉票拿到医院食堂去买肉吃。每次值班到食堂买饭,看见别人拿肉票去买蒜苗炒熬锅肉、粉蒸排骨、蒜泥白肉,嘴巴馋得直吞清口水,心里羡慕得紧,面上还不露声色,买一份5分钱的炒藤藤菜或者一毛钱酸辣凉粉打三两饭,躲在一旁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吃完去接班。

有一回中午去买饭,买饭的窗口只有我一个人,那个慈眉善目的大师傅,准是看透了我的心思。他先装模作样地问我,带了肉票没有,然后对我又眨眼睛又努嘴,让我交钱买一份五毛钱的胡萝卜红烧肉,我喜形于色一手伸出铝饭盒,一手交出五毛菜票。正在这时,一惯周吴郑王的伙食团团长挺着个大肚子,慢悠悠地镀步过来,边走边念叨,“肉票要收哈,明天去割肉要肉票的喔!”我的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上了,生怕他发现我和大师傅之间的猫腻。好在大师傅反应很快,他一把收了我的菜票,放到装菜票的木头盒子里,一大勺子胡萝卜红烧肉就打入我的饭盒里面,然后用木勺子给我打在了饭盖上。我转身端饭盒走人,连感谢的话都没有说上一句。事隔几十年,我仿佛还能看见大师傅和蔼可亲的笑脸,对我挤眉弄眼的小暗号,还有那好吃的红烧肉,现在回味,还禁不住要流口水呢。

1976年,我交了男朋友,关系敲定准备领结婚证的时候,父亲说要送我们一辆上海“飞鸽”牌二八圈自行车。那时候的自行车很俏,基本上属于有价无货,即便是百货公司里面摆着自行车,没有一张自行车票,那也是买不出来的。三番五次,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弄到一张自行车票,到仓库提货时,只有女式车,没有男式车,这票就只有作废了。气得人心尖尖都疼!等吧等吧,找呀找呀,终于又找到了一张自行车票,买回了一辆崭新的上海牌“飞鸽”自行车。

长达近三四十年的“票证”时代,深深地烙入了当年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了我们这代人的永恒记忆。

新闻推荐

追寻中江花鼓

武派花鼓演员资料图□张宗政国中有凤阳花鼓,湖南花鼓,四川花鼓,未知有中江花鼓。1989年,中江艺人刘素琼,随中国民间艺术代表团...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