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川江之美 共唱长江之歌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手记
□本报记者罗之飏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四川境内长数百公里,自西南向东北,蜿蜒于四川盆地南部,一路浩浩荡荡,亘古不息。
8月17日,浙江丽水,“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历时近一月,走访长江沿线220个点位,风雨兼程,采访活动至此全部结束,本报记者随团采访一路走来,看到川江之美,听到长江新歌。
既立足本土 又放眼全国
7月25日,夜色朦胧,采访团抵达入川第一站宜宾。参照其它省市安排,次日采访划分为经济、生态、文化三条线路。作为四川媒体,本土作战如何端出一道新闻大餐,彰显出“东道主”的手艺?
本报驻宜宾站记者是采访团的“先头部队”,为顺利完成当日网络直播,记者提前踩点,在反复对比后,宜宾港二十多米高的门机被选为直播点位,次日在各大网络媒体上着实“火”了一把。
长江经济带不止是长江,而是事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意味着,上游四川,既要“接地气”,也要“通天线”。
接地气,在川采访期间,宜宾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两瓶酒”是各媒体记者关注的重点,其优良的品质源于长江沿岸绝佳自然生态,良好的效益则是本土拳头产业的象征。采访推出的《两个港口两瓶酒》的新华云直播,让用户全面了解两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仅在川报观察客户端就获得60万+的点击量。
通天线,宜宾大力气搬迁老工业,引进智能手机制造等新兴产业,从微观看是当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宏观上则是当地为保护长江生态,转变发展理念,这一做法获得采访团媒体纷纷点赞。
既追问大局 也服务百姓
作为四川媒体,随团采访时,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反映四川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上的主动作为?能把握怎样的发展机遇,又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推进乐山、宜宾、泸州三港整合,这次主题采访就提供了近距离分析探讨这一省级战略的机会。
带着问题,7月26日和27日,本报记者走访宜宾港和泸州港,深入分析长江上游这两大港口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当前全国港口整合的大趋势,剖析四川推进港口整合背景、趋势和前景,并邀请其他省市的专家学者一起探讨,随即推出的深度报道《三港整合 如何实现1+1+1>3》在全省交通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问题意识让报道深入,服务意识则能让报道更贴合群众。在随团采访中,记者采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策略,在报纸上采写深度观察类稿件,在川报观察客户端等新媒体上,以见闻式、服务性报道为主,推出的《五粮液“酒圣”为何是一位女性?》《景德镇这家为27位皇帝烧瓷的御窑厂,如何处理瓷器残次品?》等角度新颖的报道被不少媒体转载。
既相互比拼 又学习交流
采访团在川期间,途经宜宾三江汇流处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专程下车取长江水样,沿途坚持如此,这一创新做法也引发记者思考:同样的点位、同样的线路,如何才能实现报道的差异化?
在采访报道中,长江经济带是各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央视推出的视频报道《四川:严守生态红线 腾笼换鸟高质量发展》,从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聚焦当地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成为视频报道的典范之一。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则采用随笔报道来记录沿途见闻和感触,在结束宜宾李庄古镇采访后,随笔报道《抗战时与重庆齐名 长江边这座小镇有怎样的中国精神》,追忆李庄和沿海城市的抗战情谊,感受当地的文化建设新气象,获得广泛转发传播。
同题采访中选择好视角、好题材,并采用差异化的报道方式都是为讲出好故事,对长江经济带建设问题强烈的求证和探访意识贯穿采访始终。看四川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媒体深入长江支流,望闻问切;反映百姓安居情况,有媒体“脱离”队伍,与老百姓促膝长谈……每一家媒体的关注视角、报道呈现,共同汇聚成了一首川江之美的赞歌。
新闻推荐
□薛剑四年一度的省运会在“女皇故里”“剑门蜀道”落下了帷幕。不设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排位……在一系列紧扣时代...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