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拿下鲁奖 阿来成就四川文学首个双冠王 阿来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专访:这是对我的写作很大的肯定

华西都市报 2018-08-12 03:12 大字

阿来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专访:这是对我的写作很大的肯定 2016年2月28日,阿来参加华西名人堂·2015年度作家书友沙龙活动。 资料图片 陈羽啸 摄

《蘑菇圈》封面

扫二维码看专题报道

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上,著名作家阿来的《蘑菇圈》获得中篇小说奖。得奖消息一公布,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随即拨通了阿来的电话。他正在广州参加一个阅读活动。电话中的阿来声音轻快,“很高兴《蘑菇圈》能得到鲁奖,这当然对我的写作是很大的一种肯定。不管是读者的喜欢,还是奖项的获得,都是对写作者的肯定和鼓励。”阿来提到,《蘑菇圈》在此之前也得过一些文学奖,比如郁达夫文学奖,“国外也正有三四种语言在翻译。西班牙语版很快就要出来。”

获奖小说

表露出对于人的“生根之爱”

2000年,时年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如今获得鲁迅文学奖,他由此成为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奖、鲁奖的双冠王。在长篇、中篇小说上都有所斩获,让人看到阿来小说创作技艺的全面成熟。阿来说:“这些年,我一直都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都同时在写。”

在《蘑菇圈》中,阿来笔下的藏族少女斯炯面对外界的种种磨难,始终静静地坚守“蘑菇圈”这块物质丰厚的圣地。这是一个有关女性坚守的故事,阿来将现实融进空灵的时间,表露出对于人的“生根之爱”。小说充盈着一种温暖而动人的格调,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种深刻的思考。

《蘑菇圈》与阿来的另外两部作品《三只虫草》、《河上柏影》一起被称作阿来“山珍三部”系列。因为每一本都与一种物产有关,线索分别是松茸、虫草、岷江柏。

阿来说,“这三种物品都是稀缺的,被商业市场疯狂追逐。而这种商业的需求、逐利的冲动会影响到当地居民,带来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想表达一下这种变化,以及我的一些思考。”在该小说系列中,自然界的物质成了很重要的表现对象。从珍稀物质中看到商业逻辑的隐喻,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的关切……

阿来小说表现出的特点,让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感到惊喜和钦佩。陈晓明说,“阿来对植物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透,这是他很独特的方面。他用了几种植物作为一种象征,表现出一种自然博物的学者气质。我几乎会认为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山珍三部

凸显阿来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与非虚构名作《瞻对》严肃沉重的笔调不同,“山珍三部”系列小说呈现出清澈、优美的行文风格和文本气质。其中一种轻盈的诗意和飞翔感,以及淡淡的乡愁美,让人仿佛回到了阅读《尘埃落定》时的诗意感觉。对此,阿来说,“前些年都在写厚书,这些题材蕴含的有些东西比较沉淀、比较复杂。比如历史题材里面有很多人性的诡谲、历史的沉重,如果我一直面对那样的题材,我都担心自己变成一个暗黑的人,甚至担心有可能得抑郁症,对世界感到绝望。所以我要让自己变得清新起来、开朗起来、明亮起来,我要多看到世界的光明。”

该小说系列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喜爱,身为作者的阿来认为,或许是他在小说中凸显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毕竟现代社会,环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类一直向自然索取,对环境造成破坏。但同时人要生存、发展。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度。此外,不管写什么题材,小说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不光是《蘑菇圈》,我很自信我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在努力达到一种诗意和思考的语言气质。”

“华语青年作家奖”获奖者与“名人堂”年度诗人、作家齐斩获鲁奖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名单分7个类别: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共34名获奖者。

其中获得本届鲁奖中篇小说奖的肖江虹(《傩面》),曾于2017年获得由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与《青年作家》杂志社合办的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小说类主奖。同样获得本届鲁奖中篇小说奖的阿来(《蘑菇圈》),则被华西都市报评选为“2015名人堂·年度作家”。因诗集《沙漏》获得本届鲁奖诗歌奖的胡弦,是“2015年名人堂”的“年度诗人”的最终人选。

第七届鲁奖获得者肖江虹:

曾获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

从2015年开始举办至今,华语青年作家奖已举办到第三届。该奖项旨在奖掖和扶持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填补目前国内缺乏有影响力和含金量、专门针对4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文学奖项的历史空白,力争将这个奖打造成比肩日本’芥川文学奖\’的纯文学奖项,助推更多的文学新人走上文学大家之路。其中来自贵州的作家肖江虹,便是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的小说类主奖获得者。

值得注意的是,肖江虹获得华语青年作家奖与鲁迅文学奖的作品,是同一部中篇小说《傩面》。这部小说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在这部小说中,肖江虹采用民俗叙事路径,记述了最后一个傩面师之死,反映了贵州边地独特的文化民俗景观和传统崩塌过程中的世道人心。作家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让时间流转,达到了珍视生命而又溢出现实的艺术效果。

肖江虹曾在获得华语青年作家奖时发表获奖感受,“很高兴《傩面》能获得这样一个特别纯粹的文学奖项。《傩面》这部小说,我写得很辛苦,前前后后写了两年。光田野调查就做了六七万字,比小说字数还多。特别是小说中涉及到的大量傩戏唱词,都是傩面师唱一句我记一句,很多段落还得重新加工和梳理。”

肖江虹的小说善于以贵州边地民俗民风为题材。他说,“它们让我看到了文学更为丰饶和开阔的那一部分,同时也让我找到了汉语叙事的优良传统。我记录这些消逝和即将消逝的风物,不是吟唱挽歌,而是想努力把曾经打动我们的乡村诗意记录下来,让读者能看到祖先们在遥远的过去曾经拥有的伟大的想象力和诚挚的包容心。”

60后实力派诗人胡弦:

曾荣获“名人堂”年度诗人

为助推文学事业发展,让诗意走近大众生活,自2016年开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开始每年推出“名人堂”年度评选活动,其中“年度诗人”、“年度作家”的评选,受到文学圈高度关注。“名人堂”的“年度诗人”、“年度作家”的评选活动,邀请全国范围内卓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诗评家、人文学科教授等担任专家评审团,并接受广大读者在线评奖,综合评出最后的获奖人选。其中2016年评出的“2015名人堂”之“年度作家”和年度诗人”最终人选,分别是四川著名作家阿来和来自江苏南京的60后实力派诗人胡弦。

胡弦的诗歌语言简净有力,意象充满哲思,将江南的灵秀与北方的大气完美地融合。被评为“名人堂”年度诗人后,胡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据我观察,诗歌评选活动,基本都是来自文学杂志。而像华西都市报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体平台,则可以让诗歌的受众,远远跨出诗歌圈,有机会接触到广泛得多的读者和受众,而这不是一份诗歌杂志所能做到的。虽然中国是诗歌大国,但诗歌作为小众的精英文化,与广大民众还是有相当大的剥离感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绿色省运燃动激情全民盛会演绎精彩——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侧记

本报记者兰宜谦8月10日,晨曦照耀大地,“川北明珠”广元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座城市因省运会的开幕而激情澎湃。可容纳2万余名...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