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征文活动作品展, 百善孝为先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教、家风培育的民族。作为家长,要给家庭成员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与生硬的刻板的教诲相比,孩子的理解是具体的、生动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促进家庭氛围的融洽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自古忠孝难两全,平日里忙于事业的爱人,很少能在家陪伴父母左右,婆家又相距千余公里之外,我们只能在他们的生日和重大节假日的时候,以邮寄礼物的方式表达孝敬之意。公公是我们婚后第二年离世的,家中事务由兄长姊妹照顾,我们夫妻俩得以安心工作;十年后,在我与爱人分别忙于各自事业的时候,9月28日,接到大哥的电话,婆婆脑干梗塞病危,时值国庆前夕,爱人即刻休假赶回老家,在婆婆弥留之际,衣不解带地朝夕侍候8天……10月7日晚23点半返回家中,准备翌日上班,却在凌晨4点半再次接到大哥的电话———婆婆走了!于是未等天亮,陪爱人一起开车12个小时再次返回老家,送走婆婆……忆往事,似昨日!当父母健在的时候,要好好尽孝,如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下,各种疑难急症呈年轻化趋势发展,因此,这条法则适用于任何年龄段。
如今,我的父母都已退休在家多年,身体虽不是十分健硕,却给我们一个安心的家!父母的恩情和无私的爱,总是对儿女工作和生活上无条件的支持。弟弟一家三口住在外地,一年中只有国庆节和过年的时候能回来团聚,每逢节假日父母都会坚定不移的准备一桌子好吃好喝的在家等着。虽然聚少离多,但现在的网络很方便,微信、QQ能经常联络,而家中一切琐事均由我来处理,每天过的既充实又幸福!一奶同胞姐弟情,在相隔两地间,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手足之情温暖传递着。岁至中年,不奢求太多,家人健康,珍惜拥有,平平淡淡就好。不一定要名车豪宅,只要家人健在;不一定大富大贵,因为我们已经褪去了青春的青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懂得了珍惜和付出。只要亲人平安,回到家里,能亲热地叫一声爸妈,有最爱的伴侣,有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朝夕相伴。我们才能充分感知一个家的温馨和踏实。
前不久我和爱人利用五一节假日,专程带着儿子去养老院看过姥姥,当老少相见的时候,分明看到姥姥喜出望外,拉着儿子的手一遍遍地说:没想到我们能去看她……激动之余,就赶我们早点回去,估计是不想让孩子见着她换尿不湿的场景。回家的路上,儿子问:为什么要去看老姥?我说:因为你小时候,老姥照看过你,老人家特别喜欢小子,所以还给你抓屎抓尿……人不能忘记别人给予的恩情,哪怕是亲人长辈的都不能忘记,在她有生之年,我们要经常去看看她老人家。还告诉儿子:以后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上了岁数,也得经常探望;因为对于有父母,有家,有爱的人来讲,无论多么的辛苦和劳累,都是幸福的。
上周末,又陪妈和三姨一起去全托制养老院探望姥姥。现在吃喝拉撒全程需要躺在床上被照顾,每个周末,姥姥的子女轮流前去探望,擦拭身体,换换衣服……养老院工作人员见到家属的到来,及时与我们进行交流沟通,根据姥姥的需要,为了不影响正常生活秩序,我联系小姨,开车前往她家给姥姥取回尿不湿和尿片……回来时,看见老妈喂给姥姥亲手炒的鸡蛋糕,三姨给她擦身体,陪她聊天,姥姥很享受那份亲情。临别前,姥姥把三姨叫到跟前,泪眼婆娑的表情……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父母老了,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有多少儿女们对父母的爱却是那么苍白无力……其实,我十分理解姥姥,无非就是想着儿孙承欢膝下,感受家庭温暖!
生命在季节的更迭中延续着,老人终有一天会和我们分手。到那个时候,上有老的日子,便会成为最珍视的记忆和一生的怀念。轰轰烈烈是落幕前的繁华,平平淡淡是幸福中的体现;百善孝为先,每想到这一点,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生命里上有老的日子,尽子女的本分,言传身教传承给孩子,让父母享受晚年生活的美好!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最贵的财富,其实一直都在面前,那就是:睁眼闭眼,看到家人的脸;年复一年,亲人常伴身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每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更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起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重视家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发扬传统道德,对于今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有重要的意义。食品公司孙英丽
《浮生六记》读后感
最初读《浮生六记》,是为了假期去苏州玩耍,上网做攻略,看见有人介绍读《浮生六记》,说是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是描写明清时期传统苏州人生活的经典作品。说起来,这是一个残本,多亏当年有个叫杨引传的人从地摊上购得,出版成书,不然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有沈复和芸娘这对夫妻,以及他们虽然窘迫却充满情趣的爱情生活。
开篇读到“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觉得沈复真是一个有趣的人,能于平淡中寻找快乐,谁没有与蚊子搏斗的黑历史呢?可是又有几人能将此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呢?
在沈复笔下其妻芸娘聪慧敏捷,知书达理。初次相见:“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好一个清新典雅的女子,爱素净,性柔和,鬓簪茉莉花,香气便醉倒了一片。
芸娘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坚强的她靠做女红补贴家用,养老母、携幼弟。她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却没有被生活压垮,依然保留着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热爱,她无师自通地识字,析古诗时眼亮心明,看戏剧时情深意切,处家事时克己奉礼,比寻常的传统女子多了一份聪颖、一份涵养。而苏州秀丽的风光,更给了她一双慧眼,一颗灵心。
嫁给沈复后,作为闺中少妇,芸娘也并不看重首饰,却对破书残画极其珍惜。她看到字画有破损,一定要找白纸把它们粘补成幅;并且搜集起来,分门别类,“汇订成帙”,还美其名曰“弃余集赏”。偶尔在破笥烂卷之中,哪怕看到一张字纸,内容很可以看看的,她都惊喜“如得异宝”。在做女红和持理家务的闲暇,芸娘就这样不嫌琐屑、不惮其烦地“收旧利废”,连邻居冯老太也知她好此,留心收买一些破废旧书卷卖给她。
林语堂曾经称赞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就像每一个热爱自然的好姑娘,将平平淡淡的生活过得恬静悠然,满是乐趣。
沈复是一介书生,而芸娘又好读书,意趣相近,生活中自然无话不谈,芸娘每有奇思妙想,沈复不但不责怪她不安本分,反叹其不俗,继而上天入地,听之助之。沈复曾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遍寻明清著作,从未见有男子发此言论,可见这夫妇俩相爱相知,不与世人同。七夕,沈复又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两枚,足见夫妻情深意笃。
某日,沈复应邀观赏太湖祭拜,偷偷地携芸娘女扮男装夜观水仙庙“花照”。深闺大小姐着了男装,学着男人的样子,在夜晚的大街上自由地行走,若人问起,便说是复之表弟,竟也无人疑心。这场景,多么有趣。
不可否认,沈复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丈夫,他对芸娘尊重欣赏,没有他就没有眼界逐渐开阔,性情逐渐活泼的芸娘,是他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但同时他也有旧时文人眼高手低的通病,作为一个幕僚,他需要仰仗权贵而生活,可他骨子里又讨厌趋炎附势,他羸弱的身躯无法为自己的妻儿老小挡风遮雨,最终落得妻离子散的凄凉下场。《浮生六记》的后半部分,芸娘病死客乡,他们俩唯一的儿子被送到店里去做学徒,十几岁就早夭了,只有给人家当童养媳的女儿还活着。后来沈复跟着一个高官远赴四川,大人还赏给他一个丫头做续弦,他仍然写了此后的生活,可这些东西却再也没了灵气,变得琐碎乏味,就像作者本人,不过是苟延残喘。
现如今,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笑的姑娘越来越多了,衡量一个男人优秀的标准就是名誉和地位,越发觉得芸娘的难能可贵,像她这种只注重伴侣才华和精神生活的女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以现在的标准,沈复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男,估计他上诸如《非诚勿扰》之类的节目,灯会很快被灭掉一片。婚姻的本质已经越来越物化,人人追求的都是表面上的风光无限,所谓嫁得好一定是找了个富N代,没有人关心维系感情真正的纽带是什么,没有人在乎自己的婚姻是否情投意合,好看就够了,有钱就行了。
因着《浮生六记》,去苏州游玩期间,我特意去了趟沧浪亭,与拙政园、狮子林的热闹喧嚣相比,沧浪亭显得十分寂寥冷清,游走在沧浪亭,我恍惚中仿佛看见了芸娘,她忽而女扮男装和江南才子们吟风弄月,忽而与船夫渔女饮酒唱歌,她微笑着,用在清晨从夏荷花心中取出的茶叶,优雅而细致地泡着,“香韵尤绝”……通信导航保障部何文辉
好家风,我传承
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核心和道德魂魄,是祖先的智慧结晶,更是祖先的殷殷期望。每一个子孙都有义务让好的家风传承并延续下去,世代相继,薪火相传,并在传扬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让优良的家风影响一代又一代子孙,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儿孙后代,让子子孙孙都昌隆兴旺。
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家风”看到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种种严厉的家规!依我之见,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门风、习俗,是一个家庭中所特有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言行规矩和禁忌等,共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并世代承袭的文化风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孝,百善孝为先,我们一直在传递。我的家庭比较特殊,我10岁时父亲就过逝了,剩下妈妈和我两人相依为命。记得从我15岁开始,因姥姥眼睛视力不好、行动不变,常年需要人照顾,每年妈妈会回三四趟老家照料姥爷、姥姥共三个来月。洗衣做饭、倒脏水、种地等杂活儿都是妈妈一个人,老家生活条件简陋,再苦再累她也毫无怨言,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姥爷、姥姥。每当妈妈从老家回来,我看到她一身疲惫的样子,总是看到眼里疼在心里,在家里我听妈妈的话,主动帮妈妈干家务,尽量让妈妈变轻松一些儿。从我21岁工作以后,我主动拿出自己的工资给妈妈,让她捎回老家给姥爷姥姥,自己也会献出一份孝心力量,直至90岁姥爷过逝。这些年来,妈妈年年回老家尽孝心,妈妈在用真心演绎孝的家风,孝根植我们内心,我们一直在!其次是节俭。小时候,妈妈就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个浅显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小时候妈妈用微薄的工资养育我,影响着我的言行:我的铅笔总要用到抓不住为止;书包也是从一年级一直用到五年级用坏为止;至于穿的衣服能穿就行了,从不过分要名牌要时髦;过年的压岁钱我从不乱花,钱都用于买学习文具和书籍等必要开支的地方。长大结婚后,我也始终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得益于妈妈严格的家教。
再次是勤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勤奋的重要性不难理解,在我家,勤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我和孩子爸爸工作都很努力,我家有两个儿子,大的11岁,小的2岁,平时我两口子一回家就忙活家务,照看小孩,晚上有时会辅导大儿子功课,在我们家很少会看电视,大多时候孩子爸爸会腾出点时间看些书籍,孩子爸爸总说要“与时俱进,技多不压身,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给自己充电”这些话灌输给孩子们听。孩子爸爸爱鼓捣他的电脑,儿子每遇到不会操作时,爸爸轻点鼠标,就把问题解决了;很多时候,孩子爸爸会在一家人都熟睡时点灯熬夜写工作材料,学习相关风机运行业务专业知识。2016年单位委派他一人代表烟台发电厂参加国家级电力学习及比赛,他获得“全国风机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国家和单位双级奖杯、奖金等荣誉,充分证明了勤奋学习才能让人上进。在孩子爸爸的影响下,大儿子被深深鼓舞,也开始爱读书,勤思考,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自觉养成了爱学习好读书的好习惯。励志奋斗,我们一直在行动!诚实守信,我们一直在弘扬。不说谎话,不说大话,实事求是,是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诲。我又付诸实践对两个儿子进行教诲。原来家风一直都在!
家风需要传承。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风古训仍为世人尊崇。建构和谐家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家庭成员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二是父母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养育教育好孩子;三是父母不要当着孩子面吵架,要相亲相爱;四是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五是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热情的欢迎、家庭成员对客人要热情、诚恳;六是对有困难的人要同情、关心和帮助,要与邻里和睦相处;七是对任何人都不能漠不关心,要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事等等。
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的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资上的丰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兴,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好家风,我们一直在;好家风,我传承!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综合保障部綦娟娟
新闻推荐
近日,四川、河南两省分别出台或修订了“独生子女护理假”,这项涉及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的政策目前已在全国9个省份推行。然而...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