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童谣里的世态人心——故乡忆昔之九

内江日报 2018-08-04 07:52 大字

◇康式昭

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哼唱过许许多多的儿歌童谣。如今回过头想想,这许多歌谣能够广泛流传,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朗朗上口、充满童趣,尽管许多并没多少深意,但好听好玩好记,这就足够了。但是,其间也有不少歌谣,远远超过了好听好玩好记的起始境地,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世态人心、人情冷暖,寓深沉的褒扬贬斥于其中,融形象的道德评判于其里,不失为一幅幅鲜活的世象图。

“蝈蝈阳,蝈蝈阳,有钱莫接后妈娘。前娘杀鸡留鸡腿,后娘杀鸡留鸡肠。”这是讲后母亏待前娘子女的,自然是讲给那些“有钱”想娶“后妈娘”的老爹听的。

“爬山豆,藤藤长,爬山爬地去看娘。娘又远,路又长,姐姐是个黑心肠。不认爹,不认娘,二天嫁跟(给)黄鼠狼!”这是谴责姐姐不孝敬父母的。最后还诅咒她嫁给黄鼠狼,不得好下场。

这两首儿歌都暴露并指责了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从儿童的口中唱出来,很有警世作用,难能可贵。但现在看来,总觉得好固然好,但仍嫌把话说得太直白了,让人回味、令人琢磨的地方少。而有些歌谣就更加可贵了。

记得一首由“车前草”起兴的童谣,讲的也是世态人心,却别具特色,十分值得玩味。

“车前草,红根根。我是家婆(四川方言中的外婆)亲外孙。我走家婆门前过,家婆喊我屋里坐。端根板凳没脚脚,抓把胡豆(即蚕豆)尽壳壳。倒碗茶,冷冰冰;下碗面,几根根。家婆喊我多吃点,气得舅娘鼓眼睛。”

这是记录幼童到外婆家的一次经历。进得外婆屋里,端来个缺腿板凳,抓来把空壳蚕豆,一碗凉茶,几根汤面……一派穷家模样。是家里真的贫困?歌谣的结尾处,笔头一转,道出了谜底:“家婆喊我多吃点,气得舅娘鼓眼睛”。原来,“端”缺脚板凳的,“抓”空壳蚕豆的,“倒”凉茶的,“下”稀面的,通通是这位舅妈。是舅妈不喜欢家里的外甥,故意冷落亏待。这形象地揭示出了舅妈的狭隘和吝啬,但不仅于此:外孙是外婆请进来的,疼爱外孙的老人自然希望孩子多吃点;但舅妈即儿媳却大大地不高兴了,竟然当着婆婆的面,在一旁气鼓鼓地瞪眼睛,一点面子都不给。这就更深一层地道出了特殊的婆媳关系:受气婆婆和凶悍媳妇。

一首短短的童谣,一次短短的经历,竟告诉了人们许许多多。

儿歌也罢,童谣也好,当然都不是少儿或幼童创作的,不过是借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嘴巴唱人世而已。作者,自然是成年人,但和一切民间口头创作一样,属于群体,而且是在流传中不断丰富不断改进因而不断变化的。我十分敬佩这些伟大的无名英雄,我十分赞赏这些艺术创作。就一定意义说,每个孩子从完全不懂或稍懂人事之时起,最先接受到的文化艺术,便是这些儿歌童谣;每个中国孩子最先承受到的民族文化的积淀,便起于这些差不多是世代相传的儿歌童谣。无疑,它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对一个人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启、做人准则的认定,以及未来事业的选择和迈步,将会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些儿歌童谣,我还想引出一首童稚唱起皓首不忘的讥刺之作:

“癞儿癞,爱打牌。打到深更半夜不回来。鸡一叫,狗一咬,癞儿回来了。快点香,快点蜡,保佑癞儿生头发。生一根,落一根,落得癞儿光零零;生一鬈,落一鬈,落得癞儿光板板!”

完全是儿童心理,儿童口吻,儿童情趣。谴责,用儿童眼光;讥笑,用儿童语言。是诅咒,是嘲弄,更是规劝。诙谐,幽默,机趣……我看,这既是儿童的,更是四川儿童的。其中,透溢着四川人的性格特质。就艺术手法上说, 的的确确堪称难得的佳作呢。

儿歌童谣,作为文学艺术的宝库,是文学入门的向导,是艺术创作的教师, 也往往是启迪灵感的火花 。

遗憾的是, 我现今才明白这一点,觉悟何其晚也!

新闻推荐

第五届旅博会7大展区招展布展加速

本报讯(记者魏玉婷)第五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将布置全球精品旅游、中国特色旅游、四川优质旅游、旅游文创、旅游惠...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