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 大歌剧的绝唱 超时空的想象 ◎任海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
壹
因为传播和商业的影响,这些年中国观众大概最熟悉的歌剧应该算是《图兰朵》了,就算没有看过这部歌剧,至少对其中的唱段《今夜无人睡眠》也大多耳熟能详,而且知道此剧引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这部剧的名字也成为各种商标、名称或者说品牌资源了。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部作品用最典型的西方文化形式讲述了一个有关“中国”的故事。
不过稍微走近这部作品,对我们来说难解的部分就会显得远远大于熟悉的一些中国元素。首先,这是一个相当怪异的故事,如果说一个公主招亲还可以理解的话,其他的部分就显得不可理喻。其次,剧中的人物设计甚至名字,对我们来说太不中国了,而一些歌词中试图反映的中国元素,一个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荒唐。尽管如此,这部剧的音乐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辉煌,这是无法抗拒的,也是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在世界的舞台上,普契尼的作品长盛不衰,若论上演的频率,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当然,其歌剧泰斗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在古典音乐已经成为一个专门领域的今天,普契尼毫无疑问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实际上,普契尼的主要创作时期是在二十世纪,《图兰朵》的首演距今也不足百年,至少从时间上普契尼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意大利歌剧来讲,我们可能习惯把威尔第和普契尼并列,但他们之间不但有代际的悬隔,创作的方式也完全不同。相比于威尔第与文学经典的水乳相融,普契尼则更当代化,他的作品与经典文学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他唯一的一次试图与文学大家的合作,是和邓南遮相商,但是以不了了之告终。他似乎倾向于选择平民化的叙事,所以他的作品似乎更通俗,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这样更能够强调音乐的核心地位。他的故事背景是巴黎、意大利、日本、加利福尼亚,这些都是当时的观众很容易理解和想象的。《图兰朵》也同样如此,因为这是一个欧洲流传甚广的童话故事。
贰
图兰朵的故事最早出自于法国人搜集编写的波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日》,这部作品当然是步《一千零一夜》的后尘,只是后者是阿拉伯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在欧洲当时极为流行,成为异国情调的代表,而痴迷于异国情调也是人们对未知世界好奇的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最初的版本中,流落的王子解答了招亲公主的谜语,与公主结成眷属,从而借得兵力得以复国。一个简短的、皆大欢喜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就此开始了在欧洲穿越世纪的漫游。
十八世纪的威尼斯作家戈齐把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他的意图是作为教化方式来进行剧场演出。莱辛,这个可称为现代德国文化祖师的大家,在访问威尼斯时看到这部剧,觉得很有引进价值而把这部剧带到了德国。在魏玛的歌德决心要打造世界性眼光的舞台,邀席勒共襄盛举,席勒看到此剧的德译本甚为赞叹,操刀改编。在席勒的创作中,此作不算很成功,但既是出自他的手,众多音乐家也踊跃配乐,其中包括韦伯。在这一连串耀眼的名字之后,十九世纪一直不乏这个故事的歌剧创作,而且个个都颇受欢迎,虽然现在仅仅是档案文献。
直到二十世纪初,大音乐家布索尼又拿起了这个故事,创作了《图兰朵组曲》,马勒在临终前还指挥了这部作品的演出。随后布索尼就着手创作歌剧,这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歌剧《图兰朵》。当然,从影响上这部剧一直处于普契尼的阴影中。
叁
布索尼在创作时特别提到故事背景是这样说的:中国(或波斯,谁知道)。也就是说,他要的是一种异国情调,和现实中的一个国家并无必然关系,这种想象的方式其实和普契尼是一样的。但是普契尼并没有对此轻忽到无所谓的地步,相反,他相当认真地搜集、消化他所能找到的中国信息,事实上这也确实使此剧的音乐带上了中国元素。
普契尼是怎样了解中国的呢?这是一个后人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图兰朵》的两位剧本作者之一曾经在中国工作过,但不大可能给普契尼直接的帮助。普契尼则不放弃任何机会去感受中国,哪怕是一张中文的药单子。一次,普契尼在一位朋友家里听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音乐盒,有三首中国的旋律,其中就包括《茉莉花》。普契尼并不知道这首歌的词,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分析、创作,将这段旋律设计成图兰朵的主题,首次出现是童声合唱,也是唯一完整的一次。其后则是各种变体,表现不同的情节、情绪和情感。中国人当然非常熟悉这首歌,但听普契尼的演绎大概完全是出乎意料的体验。这三段旋律普契尼其实全用上了,此外,他还从一位荷兰传教士在上海出版的一本中国音乐书中找到了素材,在这些基础上,他用五音体系自己创作不少唱段,包括著名的《先生,请听我说》。
除了音乐上,在歌词的设计上普契尼也试图突出中国元素,比如使用生肖、孔子这些概念,甚至在歌词发音上也试图使用一些接近中文的词。当然,这些用法并不是中国人的用法,因为其实质是一种普契尼的异国想象。就像图兰朵这个名字一样,对中国人来说完全不可解。其实turan就是欧洲所谓的土耳其斯坦,这个地理概念包括土耳其和中国,dot则是女儿的意思,合在一起正是“中国公主”的意思。在剧中,三位大臣是重要角色,分别是平、庞、彭,如果写成中文姓氏大概还行,但原文中的Ping、Pang、Pong则近似玩笑。其实这三个角色是设计为面具角色的,剧中的功能也就清楚了。
肆
这些设计对整部剧而言,其实仅仅是一个侧面,我们可以从这个侧面看到普契尼的认真和精细。而整部剧的主题其实很明显:爱终究战胜冷酷和残暴。这个主题相当抽象,抽象到很难在现实世界中表现,这正是被称为“真实主义”的普契尼如此需要异国情调的原因。这也正是图兰朵的故事穿越世纪游荡于欧陆的原因:异国背景可以展现想象的空间,现实世界中的情感可以强化到极致。我们当代的想象会采用科幻,而《图兰朵》则是一种遥远之幻。这部剧中真正的角色是感情,而人物是感情的躯壳。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会看到柳儿的死正是决定性的胜利时刻,热血融化寒冰才是普契尼倾情歌颂的传奇。
1926年4月,离普契尼去世已经一年半,《图兰朵》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普契尼的好友托斯卡尼尼指挥。当演到柳儿之死后,托斯卡尼尼放下指挥棒,转向观众说:“这部歌剧到这里结束了,因为在这个时候,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去世了。”这是托斯卡尼尼极为罕见的在舞台上对观众讲话。
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天鹅之歌,也是一部未竟之作。普契尼虽然不是一个高产作曲家,但他生前其实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部作品,而且直到辞世前,他还在为此工作,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投入得太多。最后的伟大歌剧作曲家留下了这样一部辉煌的作品,大歌剧时代也就此落幕。
○延伸阅读
大师普契尼
贾科莫·普契尼(Puccini Giacomao,1858—1924年),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著名作品有《波希米亚人》《图兰朵》与《蝴蝶夫人》等歌剧,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剧,这些歌剧中的一些歌曲也成为了现代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普契尼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卢卡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他被送到叔父福图纳托那里学习音乐,但是福图纳托却认为普契尼是个没有修养且粗俗的学生。
后来普契尼成为卢卡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与唱诗班教师,直到观赏了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之后,普契尼才决定当一位歌剧作曲家。1880年,普契尼进入了米兰音乐学校正式学习音乐,终成一代大师。
从1891年开始,普契尼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意大利托瑞德拉古,这是一个距离卢卡不远的小镇。1900年,普契尼买下土地,而且在湖上建造一间别墅,也就是现在的普契尼别墅博物馆。1924年11月29日,普契尼逝世于布鲁塞尔,终年65岁。
为了纪念普契尼在歌剧上的成就,托瑞德拉古在每年7月至8月间都会举行普契尼音乐节。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8月1日电(记者胡旭)为加强融资担保行业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四川省金融工作局于7月下旬至9...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