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江湖 闻道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集合了文学、绘画、哲学、甚至行为艺术的文化瑰宝。然而,在看了近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转载的一篇标题为《国内书法大师们到底有多野?》的文章之后,让人不禁要怀疑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能力了。这篇文章对当前各种怪异的书法创作进行了一番总结调侃,有图有真相。
关于书法,杜甫曾有言:“挥毫落笔如云烟”;李白更是大胆出语:“时时只见龙蛇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绝不是一个人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它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还需要点天赋。即使如此,成为一代书法名家也非唾手可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名作也是屈指可数。王羲之就曾在《书论》中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书法是一门深奥的技能,若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不到位的。另一位大家张怀谨也曾对书法做出概论:“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告诉人们,用明了的表象阐述深奥的道理,将高深的东西溶于笔墨之间,这不是一般人能共情与理解的。
在《国内书法大师们到底有多野?》的文章中,我们看到,在如今所谓的书法创作中,有下面几种现象:有大喊跺脚者,书法界一个更专业的称呼是叫做“吼书”。只见书者列好姿势半蹲,手持饱蘸墨汁的毛笔,随着一声声吼叫与身体风骚的抖动,一幅生气腾腾的书法作品就跃然纸上了。有倒立型,别人给扶住双腿,“大师”以头抢地,双脸涨得通红,纸笔之间一阵鬼畜般摩擦,一幅浸透着汗水与墨汁的书法作品就喷薄而出了。有蒙眼型,红绸蒙眼,嘴含毛笔,喷薄的才情顺着毛笔悉数浸于宣纸,沛然莫之能御。有头发作笔型,“大师”只消头发蘸满墨汁,有律动地甩起来,一幅作品就这么成了。诸如此类的怪异创作方式还有“趴地型”,“手口并用型”,“载歌载舞型”,各路怪力乱神,可以说不胜枚举。
应该讲,上面提到的几种书法现象早已存在了很长时间,最新出现的是 “射墨书法”和“盲写书法”。网上流传的“盲写书法”一段视频显示,一名手持毛笔的书法家扭过头来,屏蔽自己的视线,任凭笔墨在一张被美女扯动的宣纸上肆意流淌;另一些画面上,他更是直接在穿着白绢的女性身上挥毫泼墨,一顿操作下来,美女脸上、身上沾满了墨汁。这真让人目瞪口呆了,当初曾看过复旦大学博导沃兴华的所谓的“丑书”,还可以理解。别人以丑为美,也毕竟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观,并且还能够依靠自己的学识对自己的丑书创作来一番讲解,说的也是头头是道。笔者看后,虽然每个笔画都符合所谓的书法理论,但将这些笔画凑合在一起时,美不美却是另一个问题了。用理论指导创作应该是没问题的,关键是美不受条条框框约束,而是来自于审美者的个人感受,符合理论却不符合人们的审美。只能说,这样的书法创作是对书法理论的机械性理解,是对理论的生吞活剥。
当然,对于外界的质疑,可以听之任之,就如上面提到的盲写书法作者。对于外界的质疑,这位四川美院美术学系资深教授和博导则说,这是“放弃控制性,追求纯粹的写作”,“带有先锋性的东西,大家怎么骂,我都理解。他们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艺术是什么。”但既然是书法,就不能脱离书法基本的法度;一旦脱离了传统书法的根底,那就不能是书法。至于上面提到的那几种,斗笔乱飞、墨花四溅,毫无章法的表演,已经不在传统书法讨论之列,不过是一种把书法玩成了杂技而已。
总之,就如一位论者所言,书法创新不是放飞自我,艺术创作更非江湖杂耍,那些胡抹乱涂的所谓书法创作,趁早收了你们的神通吧。
新闻推荐
(记者易陟文/图)7月24日,以“青春梦想·相约四川”为主题的“2018中外大学生四川感知行”活动在成都西村文化创意产业...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