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跳礅坝
◎周汉兵
昔日的乡村,“跳礅桥” 是很常见的。在有溪流和小河的地方,“跳礅桥”往往是村民出行的便捷通道。
“跳礅桥”,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桥,因为没有桥面。其建造很简单,把方形或者条形石头安放在河床或者小溪中,上部露出水面,相隔一定距离又放置一个,数十个石礅便连接了两岸。一个个石礅站在水中,排成一排,错落有致。人在上面走,得一脚踩一个礅子,行走时像跳跃似的, 所以叫做 “跳礅桥”。
300多年前,有一个古场镇,位于螺溪河北岸,为通南岸,便在螺溪河中置跳礅,于是这场镇得名“跳礅坝”。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开始在南岸建街,将跳礅石撤去,改建为石桥。后来,石桥更名为长乐桥,场镇也更名为长乐场。
长乐场,“长乐长”, 名不虚传。当年,场镇生意兴旺,客商云集,衍生了以茶铺、打铁、日杂铺、旅社、理发店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上百个铺面。至今,老场上的打铁街、幸福街、永康街、永兴街连成一条线,总长2公里多,并且连着几条长长的小巷。
街上的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木柱、木门,再配上小青瓦。到长乐古街,不得不提的建筑是禹王宫。 这座富有特色的老建筑, 始建于清嘉庆乙丑年(公元1805年)。其建筑主体为三重四合院格局,以砖木为主,风貌古朴,气势雄浑。大门处建有高大的门牌坊,彩绘的精美图案历历在目, 牌坊上两旁还建有工艺独特带窗的小吊楼。 墙砖上,都清晰烧制有“禹王宫”三个字,至今还能清晰看见。这些砖宽而厚,是现代用砖的两倍大。据计算,这样的砖头有近10万块。
禹王宫, 不只是几幢建筑,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在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年的“湖广填四川”的进程中,这些来自湖广的移民在各地修建起了气势恢宏的禹王宫, 长乐的禹王宫就是当年移民到长乐一带的湖广人建造。
这些年,长乐新城快速发展,但老街依然默默地张扬着个中情怀。 尽管屋上的青瓦已经布上了尘丝, 门窗已经有些斑驳陆离, 那些后院深巷已经没落冷清,但老街的韵味犹存。那些不起眼的人文遗存,恰恰是历史的承载;街头巷尾那些居民散漫而悠闲的生活, 也似乎可以让人回想起悠悠往事和沧海桑田。
老街是居民的眷恋。逢场日,卖镰刀、锄头、犁耙的,卖粮油副食的,卖蔬菜百货的,卖鸡鸭鱼肉的,卖竹编竹器的,各行各业、各路营生,都喜欢往这里挤。老街,似乎总有不散的宴席。
在长乐镇, 每一条街道都有历史的渊源, 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比如牛市坝,也是因为这里历来是川东北地区最大最闻名的耕牛交易市场而得名。 牛市坝的耕牛交易多年来一直是很热闹的。 牛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七准时开市, 腊月二十四才闭市。那些从巴中、达州等地来的牛贩子,为了不误生意,就提前住在旅馆里等候。繁盛的时候,每个逢场天,可交易几百头甚至上千头耕牛。 耕牛交易时,生意人还聘中人(中介人)。中人跟买卖双方在衣袖中用手指交谈, 比划价格,达成交易。直到最近几年,长乐的牛市才慢慢冷落。
长乐镇最负盛名的文化当数火龙了。舞火龙、烧火龙的传统,在长乐历史悠久,据传始于清代。
长乐火龙一般为9至15节, 均为单数,寓意“九五至尊”,代表吉祥、喜庆。火龙的主骨架由竹条编制而成,龙身由白色的麻布制作, 龙鳞用油漆绘制而成,龙爪用竹制的灯笼代替。长乐火龙最鼎盛时期有11条之多,几乎每一条老街都有火龙。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就开始扎火龙,正月初十的白天,火龙就正式“出龙”,到场镇上游行、“钻阁子”“打帖子”。所谓“钻阁子”“打帖子”, 就是以请帖的形式告知场镇居民,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做广告宣传。到了正月十二晚上便可以“烧龙”了。
烧龙是舞火龙的一个主要环节,由本地人用木炭、雄黄、少量火药制作的烟花撒到舞龙者的身上, 或者火龙舞到哪户门前, 那户人就燃放土制爆竹。尤其以正月十三、十四两天晚上最为热闹,烧龙也最为激烈。到了正月十五,舞龙者将再次“钻阁子”给各家各户拜年, 晚上舞龙者还进行一场 “谢龙”仪式,然后将火龙蜷在一堆,龙头朝上,用火焚之。
这舞火龙、烧火龙的习俗,就一辈接着一辈传承下来。最兴盛的时候,长乐的舞龙队伍有200余人。2008年,长乐镇因此被授予四川省第二批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火龙之乡。这些年,因为舞龙人和经费等不济,舞火龙、 烧火龙过程很难有昔日的完整了, 只在正月十五才开展一些表演性质的活动了。
数百年来, 长乐最有区域特征的传奇名片,就是长乐话。有人曾形象地描述说:“长乐人说话像唱歌。”遇到长乐人, 往往从开玩笑起, 说几句长乐话———“上该(街)卖周(竹)子,卖了周子打冻(桐)油。”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这“敲门砖”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原《南充县志》记载:长乐话流行地包括长乐、南江、兴隆、斑竹、鄢家、胜观、黄溪等乡镇,198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会说长乐话的人共9万人,占当时南充县总人口的18%。 专家分析指出,长乐方言岛的形成,与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有关。长乐片区的移民来自湖南古靖州(今贵州天柱县)一带的汉族与侗族杂居地,而长乐话就是靖州方言长期演变的结果。如此看来,这长乐话其实是300年不变的袅袅湘音。
跳礅坝———长乐场———长乐镇,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情怀。乡音乡情在延伸,文化文脉在传承,沉淀的韵味有如陈年老酒, 在流淌着、飘散着。
◇跳礅坝小档案
地点:跳礅坝,位于高坪区长乐镇
变迁:当年长乐老场位于螺溪河北岸,在螺溪河中置跳礅以通南岸,故名“跳礅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南岸建街,将跳礅石撤去,改建为石桥。1910年石桥更名为长乐桥,场镇更名为长乐场。
新闻推荐
《三国的世界》同步登陆央视、四川卫视“舌尖”名嘴李立宏 说出一道“历史大餐”
《三国的世界》同步登陆央视、四川卫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海报。已故本土三国专家沈伯俊在片中出镜说三国。“...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