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牛!古蜀人梦之队国家博物馆大集结

成都日报 2018-07-20 03:08 大字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昨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不限于考古遗址的个案陈列,而是将古蜀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从三星堆遗址到金沙遗址再到战国时期蜀墓等诸多考古发现,该展览首次比较全面地囊括了古蜀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以210件(套)展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32件,勾勒出古蜀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华美篇章。此次展览是四川文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集体展现。现场专家指出,该展览不仅展现古蜀文明纵向发展历程,还让观众可以从一个侧面观览到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成长历程。记者昨日专程赶赴展览开幕式现场,与古蜀珍宝零距离,感受古蜀文明带给首都观众的震撼。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9日。

用全新策展角度

解读文物背后的深层历史信息

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有着不同的发型,这些发型有什么深层含义?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此次展览策展人黄一。黄一向记者介绍,以往的蜀文化展览,着重从审美角度展示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头像、青铜人像等造型奇异的器物,而此次展览从全新的策展角度来展现最新的学术成果。黄一说,此次展览从发型、发饰角度解析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的青铜人头像、金面具等,力图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解读这些展品的深层历史信息。

据介绍,三星堆埋藏坑面世以来,话题的焦点集中在大量颇为写实的青铜人像、头像及面像。这批头像带给人们最丰厚的历史价值,是其发型、发饰所携带的族群信息。以发型的基本分类来看,三星堆青铜头像包含两大族群:一群以脑后梳一条下垂的麻花长辫、平头顶为基本特征,可称为辫发族群,其发型、发饰单一,不富于变化;另一群则以脑后发际线较高为基本特征,其头顶、鬓角、脑后有发型变化,或以发饰、冠饰作为装饰,应当是对长发向上盘挽并以发笄固定的艺术表现,可称为笄发族群。若仅以头像观察,辫发族群占有数量优势。“据研究,人像中主祭者一类的神职人员都是笄发族群,而辫发族群则可能执掌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世俗事务。”黄一介绍说。

古蜀文明发展到十二桥文化时期,古蜀人的族群构成经历了一次剧烈变化。前一时期主祭祀的笄发族群不再有发现,辫发族群取代笄发族群,掌管社会宗教事务,可能已然成为上层社会的唯一构成。这一推论最直接的证据来自金沙遗址发现的小立人像。这件小立人像脑后编有一条下垂的麻花长辫,平头顶,戴有日芒形的头冠。从发饰来看,其显然是三星堆文化时期辫发族群的后裔。小立人的姿势呈右手右上、左手左下,似乎正捧持某物进行奉献的仪式,与三星堆发现的笄发大立人如出一辙。这两件体量上一大一小,时间上一前一后,行为上完全一致,发饰上却有所区分的人像,暗示了宗教权力在两个族群间的先后更替。金沙遗址出土的跪坐石人双手被缚身后,双膝跪地。尽管石面残泐严重,但依稀可以看出石人的后脑勾画有一条麻花长辫,可以推测其族属与金沙遗址发现的青铜小立人相同。但与上层社会发型不同,被用作人牲的跪坐石人头顶为中分,应当是此时底层社会的形象写照。这样的中分发型石人在20世纪初也发现于三星堆遗址,说明古蜀国的底层社会在发型上有一定的传承特性。

四川珍宝集中展

重量级文物让人流连忘返

昨日上午9点前,前来观展的观众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外排起长龙。记者留意到,作为国博重量级展览,“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览的告示牌格外引人注目。展厅内,琳琅满目的古蜀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此次展览分为自然造物、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时期、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水润天府五个篇章。展览上,神秘璀璨的金沙遗址文物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金面具、石磬、玉琮等“镇馆之宝”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金沙遗址文物前,来自江苏的中学教师张敏和丈夫以及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长时间驻足观看,仿佛是在与老朋友展开对话。张敏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带孩子到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最让他们流连忘返的博物馆之一,“太阳神鸟金饰、金面具、玉琮等文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古蜀珍宝不仅展示了古蜀人精湛的技艺,也让人感受到底蕴深厚的天府文化。没有想到时隔一年后,我们和金沙文物又在北京重逢了。”在北京看到金沙金面具,张敏的儿子兴奋地说:“太震撼了!在成都时,我就拍了很多金面具的照片呢!”

24岁的林燕辛是地道的北京人,在工作之余,他最大的兴趣就是了解古蜀文明。能够在北京看到如此众多的古蜀珍宝,林燕辛连连感慨:“太难得了!”林燕辛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没去过四川,但他借助网络和书籍了解到许多古蜀珍宝,“这次四川各大博物馆可谓是倾囊而出,对古蜀迷来说,真的是一大福利。”

古蜀王遗珍抢眼

两千多年前兵器仍泛着寒光

在此次展出的210件(套)文物中,除三星堆、金沙文物外,规格最高的古蜀遗珍,当数四川博物院馆藏、新都马家乡木椁墓出土的一组青铜礼器和兵器。记者在现场看到,无论是马家乡木椁墓的墓葬规模还是出土文物,都呈现出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气。据了解,经过考古学家多年研究,该墓主极可能就是一代蜀王。

展览现场,在三星堆纵目面具等“网红”文物面前,马家乡木椁墓的出土文物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批文物又有所不同。因为除“邵之飤鼎”铭青铜鼎、青铜印章外,战国凤鸟纹铜鼎有4件。此外,虎斑纹三角援青铜戈、战国饕餮纹铜戈、战国虎斑纹铜戈、战国曲柄铜戈等文物均为5件套。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兵器,历经岁月侵蚀仍然泛着寒光,5件一组陈放于展柜中,别有气势。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李媛向记者介绍说,这批文物1980年出土于新都马家乡的一处晒坝上。当考古人员清理墓葬时发现,墓葬外层的木椁全部由楠木所做,共有34根长枋和12根短枋叠砌而成。木椁东西长8.3米、南北宽6.76米,结构宏大,十分罕见。虽然墓葬早年被盗,棺椁内的随葬品早已盗掘一空,没想到木椁的底部却还藏有一处腰坑。经考古人员清理,发现腰坑里的铜器共有188件,它们虽然堆放零乱,但每种器物要么五件,要么两件,似有一定规律。

据介绍,战国墓葬中拥有规模宏大的墓室且器物成组随葬的情况,在四川还是首次发现。它的墓主究竟拥有怎样尊贵的身份?随着对出土文物研究的深入,谜底渐渐揭开。李媛告诉记者,此次在国博展出的一枚青铜印章,装饰华丽,印章下面可看到有两个人手拉着手,中间置放一罍。在人的上面有一个网格图案,两面刻有两个打击乐器“铎”,是一种在西周礼乐中要使用的乐器。专家们发现,马家乡木椁墓的两件青铜鼎也留下了蛛丝马迹。此次展出的“邵之飤鼎”铭青铜鼎,形制特征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铜鼎基本相同。不管铭文风格,还是形制特点,均可证明它为典型的楚式青铜器。更让专家兴奋的是,学术界一般认为此“邵”即楚氏之“昭”,与屈、景并称楚国三大氏。而在关于古蜀的传说中,一直有荆人鳖灵死,其尸溯江水至成都,竟得复活,与蜀王杜宇相见,最终杜宇禅位于鳖灵,号称开明帝的说法。当然,鳖灵身死不可复生,这种传说极可能蕴含的信息就是,开明王朝的第一世蜀王,便来自楚国。新都马家乡的木椁墓主,则极可能是开明王朝蜀王中的一位。

据悉,为让首都观众对古蜀文明有更多了解,此次展览还将开展讲座、VR视频等互动活动。此次展览是“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览巡展的第一站,接下来,展览还将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进行巡展。今年12月,展览将前往意大利等地进行巡展,向欧洲观众展现古蜀文明的魅力。

本报记者 王嘉 北京报道 四川博物院供图

新闻推荐

大安小学 开展暑假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暑假前夕,大安小学开展了暑假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还组织人员进行消防隐患安全大排查,主要检查教学楼、实验室、...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