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腾于北方的荒野与大海 ◎任海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
西贝柳斯纪念碑(纪念树)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海边西贝柳斯公园青松翠柏环抱之中,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造型好比芬兰茂密的森林,又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这是雕塑家希尔图宁的作品。(资料图)
不走寻常路
伟大的作曲家是一个国家的骄傲,他的作品总是使人似乎感受到他生长的那片土地,比如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之于捷克,格里格之于挪威。人们把这些作曲家称为民族乐派,虽然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也刻画出艺术家与故土的血脉相连。在这一方面,大概没有谁比西贝柳斯和他的国家相连得更紧,因为在这个国家的建立的过程中,他的《芬兰颂》不啻为建国宣言,他的作品唤起了一个民族的意识,催生了一个现代国家。而这个国家也极其珍视它的天才,在西贝柳斯年富力强之时就为他提供国家津贴,使艺术家不必为生存而愁烦,可以专注于音乐。
刚刚进入二十世纪时,三十多岁的西贝柳斯已经是声名鹊起的作曲家。早期的德奥游学使他学到了古典乐派的精髓,而在成功的室内乐创作之后涉足交响音乐也广受欢迎,他对芬兰乃至北欧素材的运用已经开始展现出一个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典型面貌,但这只是真正的西贝柳斯显现的序幕。他的《第一交响曲》沿着浪漫派的传统推进,带有相当明确的柴可夫斯基的特点,虽不乏处处闪现的天才特征,但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随后的西贝柳斯开始进入一个真正富于个性的创作阶段,也就是在这时,他写出了自己最受欢迎的两部作品:《第二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
开始聆听西贝柳斯往往会使人迷惑,因为他的不走寻常路,这两部作品的开头就是典型。西贝柳斯是注重形式传统的,但是在《第二交响曲》的首乐章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范式给出明确的主题,反而呈现出断断续续的混沌样貌。而《小提琴协奏曲》则是以小提琴的独奏开始,这也是极少有先例。但这种独辟蹊径并非晦涩,只是对听众的理解习惯提出了挑战,要求你要像对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家那样去面对他。
凯旋之歌
《第二交响曲》也被称为西贝柳斯的“田园交响曲”,但这不是色彩缤纷的田园风光,而是对芬兰独特的北方风土的刻画。这首四乐章的作品整体性很强,乐章之间不是明显的跳跃对比,而是一种一气呵成的贯穿。不过仍然可以简洁地描述乐曲的进程:明暗之间摇摆的混沌,如北方的荒野,在极昼极夜的光照之下的那个世界有凛冽的风,有绚丽的光,也有人在其中探寻的巡游。之后则是沉思与自我剖析,不同情绪的对比和迸发,如在冰天雪地的旷野中的对答。然后进入谐谑曲,从阴沉和黑暗之中挣脱出来发出优美的抒情,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疾进,在成长出宽广的仿佛看到一片光明的时候,不间断地进入终乐章的胜利主题。最后的乐章是一曲凯旋之歌、赞美之歌,充满力量,气势磅礴,有人说这是西贝柳斯的“我的祖国”。
从乐队配置上,西贝柳斯并没有像柏辽兹或瓦格纳那样去扩张,而使用的是勃拉姆斯甚至贝多芬那样的标准,但已经足以表达自己独特的语言。这部作品有明确的描述性,但另一面也不乏内心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是一部情境交融的作品。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北欧的天与地,也可以感受西贝柳斯的情感与思考。而这个过程又充满戏剧张力,非常有力明确地推进,这种感觉如同看一部扣人心弦的大片。这部作品问世以后,深受指挥家的喜爱,其中的一个原因大约是指挥家在这部作品上最能够找到类似大片导演的感觉吧。
稍后写出的《小提琴协奏曲》可以看做《第二交响曲》的孪生作品,因为其中的情绪和语言几乎完全相通。西贝柳斯自己就是一个小提琴手,这是陪伴他的乐器。他的一大喜好就是独自到海边,站在礁石上为相伴的群鸟即兴拉小提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首曲子是如何在这样的海天之间、惊涛乱石之中如海鸟般飞起的。一段孤独的吟唱将听众带入寂寥的悠悠之境,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可催人泪下,而这部作品同样开始于G弦。之后与乐队的对答之中,一个世界呈现出来,有大海的奔腾与安憩,有云彩的飞舞与徜徉,同样也有一个人的沉吟与激昂。沉静舒缓的第二乐章温暖而优美,溢出一种平静与和谐,那个孤独的人已经走入了温柔。终乐章依然以小提琴的独奏开始,但已是活泼的跃进,最后结束于辉煌的凯旋。
这两部作品既是西贝柳斯个性的确立,同时也是早期西贝柳斯的终结。西贝柳斯之后的创作走上了一条非常独特的个性之路,就是一种极其洗练精确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起始仍然在于这个阶段。
构建传统
西贝柳斯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他成长于一个并不明确的传统之中,但成年以后却有意识地去建立一种传统。他出生之时,芬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处于帝俄治下的一个大公国,而语言文化方面又处于俄国和瑞典的交互影响之下。年轻的西贝柳斯并没有天然的文化认同,但在德奥游学之后,广开眼界的西贝柳斯意识到自己属于北欧一方独特的土地,这时他开始自觉地开掘那种属于自己的地方文化遗产。他从芬兰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中撷取题材创作音乐,从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从民间音乐中搜罗素材,这时的西贝柳斯被看作民族乐派的一个典型代表。听众们很自然地从他的作品中联想到芬兰的风土人情,他也很自然地建立一种独特的音乐语汇,这些都被命名为“芬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使得西贝柳斯与芬兰这个国家之间形成了极深的关联,直到现在,西贝柳斯依然被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代表、一个符号。
但另一方面,西贝柳斯又绝非是一个地域性的作曲家,不少权威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少数几个最重要的交响作曲家之一,因为他在音乐领域本身建立了一种明确的指向,也因此形成极强的个性。他与马勒相比或许会形成最强烈的反差,而他们之间也确实有著名的会面,他们也就此明白他们有截然不同的音乐追求。马勒的音乐是无所不包,而西贝柳斯则是精简到极致。在音乐的个性上,西贝柳斯更像是在画水墨画,主题对比强烈,节奏鲜明,但给听众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样的个性并不多见,所以后来的作曲家意识到西贝柳斯的特殊时,有不少人将他奉为楷模。一般来说,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不大会产生跨地域的影响,而西贝柳斯却在英美不乏追随者,这也正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则是西贝柳斯的长寿,他九十二岁才去世,但是六十多岁就搁笔停止创作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形。有句话说,一个作家一生只写一部作品。同样,一个作曲家一生也是只写一部作品。虽然西贝柳斯一生作品不算少,但其整体性却是少有的。他的交响曲一共七部,确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完成的整体,这就是他搁笔的原因。而他后来的近三十年在世的时候,主要在于观察人们对他的接受,他会发表对他作品演绎的评价,也会和研究者们探讨对自己的诠释,这几乎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奇观。
如此独特的西贝柳斯,耐人寻味。
○延伸阅读
西贝柳斯:
为芬兰音乐开拓了
一个新的时代
让·西贝柳斯(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又译西贝流士,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
西贝柳斯9岁起学习钢琴,14岁学小提琴,并自学作曲,后参加业余室内乐团,他曾希望成为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而非作曲家。1885年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不久转入音乐学院。1889年毕业,这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公演,得到好评。次年至维也纳,师从卡尔·戈德马克深造。
1891年回到赫尔辛基,写下了合唱交响曲《库勒沃》,1892年首演,受到热烈欢迎;此后他致力于创作。1893年执教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
1897年,芬兰政府肯定了他的成就,开始为他提供津贴,使他能够专心作曲;1900年,他的《芬兰颂》首演,大大激起了芬兰人的爱国思想;1904年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受到来自国外的许多邀请,到各地巡回演出;同年定居赫尔辛基近郊耶尔文佩的艾诺拉别墅;1914年访问美国,接受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过着隐居生活,但仍从事创作;1929年起停止创作。
1957年9月20日逝世于耶尔文佩,享年92岁;西贝柳斯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芬兰和世界的公认,被认为是19世纪民族派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为芬兰音乐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
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图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新闻推荐
这几天各省的高考成绩陆续公布,瓜众们最好奇的明星考生们的文化课成绩也一一出炉,此前北电艺考中获得表演专业全国第一...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