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对接技术与市场探索军工科技资源高效释放新路径 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诞生纪实

绵阳日报 2018-06-11 06:49 大字

6月8日,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在绵正式启动。这是四川省首家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平台,是专业从事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活动的创新服务机构,运行模式在全国首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的主导部门,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这一次的创新实践,推动了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创新,进一步探索出了军工科技资源高效释放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袁媛

补充关键环节完善科技创新生态链

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不畅、市场化配置资源手段运用不够、对市场需求难以精准分析把握等因素,现有的科研成果,距离产业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绵阳提出了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概念,探索建立了市场化再研发机制,而打造系统再研发平台的想法也就顺势而生。

决心化作行动。在市委、市政府指导,科技城管委会组织下,工研院积极筹备,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于去年5月24日获得省科技厅批复成立,并确定了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拓展应用、促进民用技术向国防需求拓展应用的工作重点,打造独具特色先进技术军民双向应用创新平台、国防技术转移再创新承载平台、科技城建设与发展产品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产品供给平台的发展目标。

通过再研发补充关键环节,消除行政、技术、市场、信息等壁垒,把技术转移链和价值转移链有机结合,创新技术成果更加顺利地转化成为可商品化的产品。这一路径对科技城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加强软硬件建设实现“二次开发”

遴选具有创新意义且可产业化的创新成果,对有市场空间的创新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研究,提供再研发产品过程市场化转移

转化服务……梳理再研发中心承担的主要业务可以发现,再研发中心是对技术产品的技术成熟度、市场适应性、转移转化环节、成本核算等进行二次开发。

成立之初,工研院加强再研发中心软硬件建设,展开了系列实践:先后形成了虚拟研究所管理办法、注册工程师管理办法,根据合作方式建立了自主组建型、依托发展型、联合发展型等3大类虚拟研究所;以“虚拟研究所”“注册工程师”模式,成功吸引入驻再研发团队10个、注册工程师56人;投入300余万元,新增实验设备360余台,打造了再研发成果展示、产品装调验证、知识产权等3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以市场化模式组建了北美(圣地亚哥)离岸创新中心、化工新材料等9个专业应用研究所和3个实验室。

为了推动再研发活动有效开展,再研发中心以“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开放合作、收益共享”的原则自主运营。工研院从国防科研院所、高校、行业成果库遴选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评估市场价值和可开放性,结合企业需求、市场需要,确定研发任务,按市场化先行投入,利用再研发平台开展产品化研究,推出的产品成果以市场化的模式转移到企业,扶持企业进行产品的产业化,进而实现再研发体系滚动发展。

集聚优势资源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聚集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大学,中科院、中物院等14家科研机构,长虹、九洲等30余家企业的创新资源……走进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所在地,展示大厅墙面上逐一罗列出再研发中心的“雄厚实力”。

依托优势资源的高效集聚,工研院采用灵活多样的再研发任务组织模式,通过“再研发”环节,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技术产业化、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通过近1年的运行,再研发中心已完成百余项技术成果产品化研发,推进74项成果转入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并将已取得的再研发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推广,形成86项成果册,编制了2篇再研发论文。今年,再研发中心运行模式还作为全省全面创新改革案例成功入选省委组织部干部培训教材。

大道筑成,大势勃发!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将继续健全和完善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体系,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新闻推荐

高考“热”新闻 每秒1.5条

本报讯据法制晚报报道,2018年全国高考中,共有975万名考生走进考场。高考究竟有多“热”呢?根据知微数据,截至6月8日上午9时,20...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