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寻访彩云之南的“时间作物”

四川日报 2018-06-08 07:22 大字

金平和他的大画幅相机。(受访者供图)

云南勐海曼囡,2009年夏。(受访者供图)

比拼织绣技艺的壮族村民,采摘春茶的哈尼族茶农,编织竹器的傣族姑娘……5月底,曾经因拍摄冰川而登上央视纪录片《疯狂摄影师》的四川摄影家金平,在成都龙泉驿区举行了一场名为“时间作物”的展览,呈现十多年来拍摄的云南少数民族影像。明年,这批作品还将受邀在德国柏林展出,向西方观众一展彩云之南的魅力。

2000年左右,金平与云南因摄影和茶而结缘,如今几乎每年,他都会在游人罕至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待上一段时间。他用充满手工味道的大画幅摄影,记录了众多同样执着于手工的少数民族艺人。而在金平看来,传统手工技艺或者正走向消亡,或者面临着逐渐边缘化和沉睡,“我们需要重新唤醒这些技艺,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本报记者余如波

走进“百濮”之地定格独特文化

“时间作物”展厅里,首先出现的不是摄影作品,而是几十个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灯笼。它们由傣族竹编和傣纸制成,共同组成名为《愿》的灯光装置。金平的云南少数民族影像,随之一件件呈现出来。

傣族生活中住的是竹楼,用的是各类自编的竹器,尤其以挂在腰间的“笆箩”等最具代表性。“它也是傣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青年男子总是精心编织一只‘笆箩\’,换回心仪姑娘的筒帕。”金平说。

傣纸工艺传承至今已超过800年,它以构树皮为原料,经熬煮、清洗、捶打等步骤手工制成。金平最初托人买回纸样,测试后觉得可以作为相纸,便亲自跑到云南耿马芒团寨订购,这才了解到傣纸工艺“传女不传男”,男性仅帮忙采购原料,所有的工序全部由女性完成。

布满纤维和毛边的傣纸,被金平用作内衬,编辑出此次展览的画册《濮秘》。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濮人”“百濮”等称谓,金平的摄影画册便以此为名,定格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习俗。

传统手工技艺是“人心的延伸”

2006年至今,金平每年都会走进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南糯山,与当地哈尼族茶农一道采茶、杀青、揉捻、制茶……

“手工揉捻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当然远远高于机械化生产,但是可以随时根据手掌感知到的变化调整力度,这样才能确保适合茶叶本身特性的松紧度。”金平觉得,古法手工制茶如同陶艺家制作器皿,是一种“人心的延伸”。

类似的传统手工技艺,在金平的云南影像中还有不少。说到白族的扎染技艺,不少人都知道大理周城,却往往忽略“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巍山。金平介绍,当地采用的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植物的蓝靛溶液,制作时用线将白布缚住放入染缸,每浸染一次颜色就加深一层,最后取出晾干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

建“大师工作室”传承民族文化

在“时间作物”展览现场,云南广南板江村的壮族村民李的腰脚踏织机、手持梭子织布;同村的李的练双手操作系着铃铛的8股丝线,在“叮叮当当”的铃声中交织编成一股,一根花纹美丽的线绳逐渐延长。据悉,这种编线手法已经传承了500年左右,却没有详细资料可考。“一天最多只能编3米,可以用作服饰的装饰或鞋子的滚边。”李的练说。

为何将两人请到现场?这得从今年的云南之行说起。今年初春,金平在云南文山一带拍摄,听说他想找一些原生态的村寨,一位客栈老板娘便推荐了板江村。

走进板江村金平才发现,这里不光保留了上百年的传统建筑,更传承着织布、刺绣、编线等众多传统技艺。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金平4次走进板江村,借助个人文化品牌,采用当地织布、刺绣等工艺,设计、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

另一方面,金平也在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希望帮助板江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立起一批“大师工作室”。这不仅能吸引高校师生、学者、艺术家等前来取经,还能让村民居家就业传承文化。

金平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些年所见所闻。他第一次到芒团寨时,当地仅剩3家人制作手工傣纸,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后来,由于一些书法家等开始尝试傣纸,加之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日益重视,整个芒团寨都开始制作这种纸张。“一些年轻人与时俱进开起了网店,全国各地的需求源源不断,我也比以前更容易购买了。”

新闻推荐

22日晚公布四川高考成绩 7条通道可免费查询!

6月7日,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今日上午9时整,四川省2018年普通高考正式拉开帷幕。全省21个市州共53.3万考生在348个考...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