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坚守50余载 指尖技艺赋予木偶“生命”
●本报记者 徐嗣千
一出好的木偶戏,离不开台上形象鲜明的木偶生动的演绎,而这些传神的木偶,则离不开台下制作木偶的手艺人。日前,记者走进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探访了一位坚守木偶制作50余载的艺术大师,他默默在舞台后,用专业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守护着木偶,塑造出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
指尖尽显精湛技艺 木偶形象鲜活灵动
记者见到胡心映时,他正在给一个做好的木偶头像上妆。他说,木偶讲究神形兼备,“要制作一个木偶,首先要深入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形象和气质,并加以构思。利用色彩、线条、造型等配合来体现角色的精髓,从而为木偶赋予‘生命\’,展示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胡心映告诉记者,制作大木偶的工序十分复杂,具体工序多达10余道,大体上是将选定的材料按照人物大小修成方形,然后用笔对人物的轮廓进行勾勒,紧接着就是对其进行雕刻,雕刻后要精心打磨多次,最后才上色画五官。“从塑模到翻模、化妆、安装,我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大木偶。”胡心映说,但如今很多时候已经开始采用泥塑的方式制作大木偶。
在工作室内,胡心映展示了他制作的初具雏形的木偶人物形象,传神的眼睛、上扬的眉峰、挺拔的鼻子……上色后,逼真的人物形象让人赞叹不已。
随后,胡心映还展示了藏在大木偶里的“机关”,有轴、转盘、铁钩等,而这些“机关”全部都是通过思考后,手工制作而成。正是这些“机关”的联动,才实现了木偶人物在表演中转眼睛、动嘴巴、喷火等特技。
“之前的大木偶也采用过一些简单的特技,但是为了把人物表现得更加鲜活灵动,就需要在特技的创新上下功夫。”胡心映说,为了创新,他连走路都在思考,十分忘我。
台后坚守50余载 传统技艺需要“后来人”
一台精彩的木偶戏,必须要有精美的木偶,木偶制作的好坏,甚至可以成为演出成功与否的关键。
胡心映今年69岁,目前已经退休。如今,只要有大型木偶剧演出,他仍然会去指导,还会参与木偶制作。
“一般来说,大木偶制作需要多人合作,以一个人计算,约要25天左右(不含服装)。如《丝路驼铃》中的会跳舞的女孩,颈、腰、臀都要非常灵活,从设计到反复试验、修改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
胡心映告诉记者,他从16岁开始接触大木偶的制作,在这条路上已走过了50余载。“我的父亲胡玉林在木偶艺术上作出过很多贡献,我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木偶有着很深的感情。”胡心映说,制作大木偶不仅要深入了解剧中人物,还要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正是在台后的默默付出,胡心映制作了众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木偶形象。“《彩蝶的神话》《丝路驼铃》《玉莲花》《长绸舞》等精品剧目中,均有我制作的大木偶。”胡心映说。
“大木偶制作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从一无所知的学徒到成熟的木偶制作人,至少需要近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历练。由于市场原因,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倾注其中。”胡心映告诉记者,传统技艺需要有人去保护、去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后来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年轻人对大木偶制作技艺感兴趣,愿意学习和传承。”
新闻推荐
□唐杰四川方言朗诵诗是我省四川谐剧创始人,人称“谐剧之父”的王永梭先生继1939年创始谐剧之后,于1941年发明的又...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