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同的和我误解的 ——读曾锴《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笔记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作者:曾锴出品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文/程宗萍
邂逅曾锴是一个偶然,以至于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次听说曾锴,第一次知道有《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一书。
一个陌生的作者写的一本陌生的书,如果在书店里,我不会买,但既然友人相赠,再看到作者简历中说,此人现系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新闻系在读博士,出于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高端人物的好奇,看看所谓的新闻系在读博士有几把刷子,那就读呗。
“鸡汤。”还没开读,老公看了书名就送了我俩字儿。真的是鸡汤?管他的,读了再说。
没想到一旦开始,就再也放不下了,一鼓作气读完。如果说这本书是“鸡汤”那也是上乘的“鸡汤”,但读完全书,我觉得它不是“鸡汤”,但胜过“鸡汤”。
曾锴,何许人也?
书是读完了,我特别好奇曾锴是谁,是个怎样的人?我上网百度,关注他的微博,希望获取更多关于曾锴的讯息。
结果令人失望,关于曾锴的个人介绍只有如下这段话:
年少离家,造访亚、美、欧、非四大洲,足迹遍布数十国,上百城市。阅历丰富而传奇——与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西班牙前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王妃莱蒂齐亚·奥尔蒂同为校友;游学时两度受到国家元首接见;先后从事过新闻通讯员、翻译、大学教师、专栏作家等工作。
在《中国教育报》、《南方教育时报》、《中国青年》、《神州学人》、《旅行家》等媒体发表散文、游记、评论若干,作品以文笔优美,感情真挚,青春励志,情怀动人为特色。凭“向世界描绘中国梦”获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梦·中国梦”全国征文比赛冠军。
知乎@hannibalLecter,亦称“拔叔”,正是曾锴。
我甚至连曾锴的年龄都不知道,只是读他的这本书知道他是个八零后,和我是同代人。但上述对他个人如此光鲜的介绍,他也未在书中显露半点。“是个低调的人。”好感油然而生。
网上还有不少对曾锴、对这本书批评的帖子,但似乎他本人也未曾回应。再看看“拔叔”的微博,他很少发微博,就算有,仅是简单文字再配清新图片。
再来说说,通过《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共六章、36篇散文随笔,我认识的曾锴吧。这是一个典型的八零后,应该是四川成都人,幼时曾是“差生”,后来到古巴读本科,一度曾回国在某院校任教,后再度到西班牙深造,从硕士一直读到博士。喜欢读书,留学历经生活磨砺和学业考验,热爱美食,有生活情趣,感恩自己的选择和家人,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从未停止。对过往不后悔、不遗憾,对未来不纠结、不盲目。
我认同的:关于读书,关于经历
对于“拔叔”和他的文字,尽管有人质疑,但作为同龄人,虽然经历和他完全不同,但关于读书、关于经历的那些文字,我感同身受。
关于读书,在我的理解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读书是指上学,接受学校教育。而从广义上来说,读书是博览群书。而在曾锴那里,两者合二为一了。
《读书这件小事》里,曾锴从幼时不喜欢读书,在学校沦为差生,到后来“当我的很多‘乖宝宝\’同学们早早终止了自己的学业,为工作、家庭奔忙的时候,我还坚持读书,还读到了博士”,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我算是曾锴所说的那种“乖宝宝”同学吧,成绩不错。但整个学生时代,我读书都是为了完成学业,我并不热爱阅读。反而是步入社会以后,慢慢才爱上阅读。
不管是什么时候爱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想曾锴和我一样,都体会到了读书带来的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是其他任何娱乐都无法代替的。读书为了什么?我想我的答案是为了提升自己,升华自己的灵魂。而于曾锴而言,是“希望有一天羽化成蝶,蜡炬成灰,把那些至真至美的东西传承下来,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做一点微薄的贡献”。这样的话如果也许听上去有些让人起鸡皮疙瘩,太假了,但爱读书且读了很多书的人说这话,是再正常不过了。
爱上读书,坚持读书,说起来好像是挺傻,挺无用的事,但其中的苦乐,我懂,曾锴更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短暂的生命旅程,无非就是去经历,去体验。体会孤独,感悟生命。上学,就业,成家立业是一种方式,象曾锴那样能有机会有能力读书、周游列国,也是一种方式,虽然很孤独,但确很奢侈、很幸运。但不管选择哪种路径来完成生命的旅程,但需要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去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披襟斩棘,才能有所成就。最终,我们也都收获了同样的人生感悟。听别人讲大道理是无味的“鸡汤”,但自己经历后的感悟就是人生财富。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面对诱惑、金钱,如何不为所动?《人生的发酵》、《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曾锴给出的答案。《美女的捷径》、《女博士的陷阱》,“拔叔”也给青春貌美的女性了很好的忠告和建议。
我误解的:关于留学生,关于博士
虽然我和作者年龄差距不大,但我的印象里对于留学生、博士并没有太多的好感。
首先说说,留学生吧。清末、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出了很多大家,当然也有像《围城》里方鸿渐那样的货色。而在改革开放后那段时间出国的留学生,也不简单,公费留学的人多半都是肚子里有货的,如陈丹青。
而进入了本世纪,家里有个留学生已经没什么稀奇的了,中等收入的家庭都能支付得起自费留学的开支。所以这个时期的留学生,相当一部分留学生不是打着留学的旗号出国旅游一番,就是为了“镀金”,带上海归的头衔好找个好工作的。真正为了求真知的,学先进科技而留学的,以孤陋寡闻的我看来,可能占比有限。
因此,我总是偏执地认为现在的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相当滋润,都是独生子女,家里能送他们出国,那肯定也能让他们衣食无忧,专心读书,假期还能四处旅游一番。
但曾锴选择留学和留学的经历,让我改变了对留学生的这种偏见。选择去古巴哈瓦那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勇气,其次是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才能完成学业。《远方的孩子》、《牛油果之味》里的留学生生活确实不容易。
既然学成归来,在一所外语学院任教,按理就该谈婚论嫁了,成家立业了。但任性的“拔叔”却选择前往欧洲留学,攻读新闻研究专业硕士,再接着读博士。
众所周知,文科博士于现实生活而言,意义不大,读起来也蛮苦的。虽然欧洲留学的条件自然比古巴好太多,但“拔叔”一边要完成学业,一边要干家教、做翻译,以养活自己,苦是苦,可也乐在其中。
再说说博士。在这本书里我喜欢这个不一样的在读博士:身为四川人,对美食的热爱和我们无二,是典型的吃货男;留学生涯练就了一手好厨艺,烤披萨、做面包、点豆花、烫火锅、煎葱油饼……;热爱旅行,探究历史,《流浪的本意》一章,尽显无疑。
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让我认识了西班牙,而曾锴却为我揭开了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的神秘面纱,《古堡拾荒匠》、《严中有爱》、《赫苏斯和我》也改变了自己对这个遥远且神秘国度的妄自猜度。虽然备受经济制裁之苦,但那个国家尊重知识、崇尚文明、开放豁达,那里的人民在精神上是富裕的,幸福感满满。
不要被第一印象,或者说被自己头脑中的想当然误导了。“拔叔”给我上了一课。
新闻推荐
为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家谱、族谱等资源,增补历史缺失内容,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日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公开征集家谱、族谱...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