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重走救援路看汶川变化 “比以前生活好了,条件也好了”
十年后,当年参加救援的消防员重回震区时与当地老乡合影(消防供图)点击查看原图十年前,消防人员在救援灾民点击查看原图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到今天为止,这场地震已发生了整整十年。当年地震发生后,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调集了全省13个支队的771名消防员,分三批赶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今年5月5日到8日,5名曾在当年参与过救援的消防员到四川重走了一遍救援路。他们想起了当年第一次见到震后废墟时的震惊,想起了当年不顾自身安危也要救人的勇气,他们看到了四川这十年来的变化,也遇到了一些故人……记者陈晨
唯一的念头是救人
汶川地震发生后,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调集了全省13个支队的771名消防员,分三批赶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我们是第一支外省进入灾区救援的专业队伍。”时任第一批赴四川抗震救灾的总指挥周志军说。时任第二批赴四川抗震救灾的总指挥陆长春说,他们一行共406个人,“在灾区待了9天。”9天里第二批消防员共救出了8名灾民。
今年30岁的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泰安支队高新区大队龙泉中队中队长助理李晓改,当年就是第二批赶赴灾区的。十年前,李晓改还不满20岁,当时的他是一名副班长。当年的队长曾对李晓改说了一句话,“废墟下面全是人。”李晓改震惊了。不少老人和孩子在对着废墟嚎啕大哭,李晓改听不懂他们口中说的是什么,但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命悬一线
陆长春能清楚地叫出当年他们这批消防员救出的8名灾民的名字。陆长春说,当年他们最后救出的两个人,其中一人被埋在废墟中达169个小时。“我们用了50多个小时打通了通道。”他们救出的第8个人,救援主力是李晓改。
“当时那名灾民被困在了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洞里,只有李晓改能进去。”陆长春说,当时李晓改的体重在90斤左右。
李晓改进洞时怕卡住,还摘下了自己的头盔。“摘头盔是自己主张的,后来还因此挨了批评。”李晓改说,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人。
“我进入洞里后,那名灾民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是干什么的?\’”李晓改回答说自己是山东的消防人员。救援过程十分危险与困难,李晓改还记得,当时不时有石块往下滚。后来灾民曾几次对李晓改说,“放弃吧,不要再救了。”最后是在消防员的坚持下,灾民被成功救了出来。“几乎是在李晓改从洞里爬出的瞬间,那个洞一下子塌了。”
重走救援路
前几天,曾赴四川抗震救灾的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济宁支队的5名消防员,重新回了一趟四川。
第一站是映秀。济宁消防支队支队长王坤亮说,有的地方变化很大,也有的地方变化不大,“有一条国道现在还不能通车。”但当年的映秀小学现在被改造成了纪念广场。甚至他们还在映秀遇到了当年开吊车帮忙救人的村民老杨和他的儿子,“老杨很热情,邀请我们去吃饭。”
“第二站是北川。”王坤亮说,山东曾对口援建北川半年,“后来我们又去了安县,现在它已改名为安川了。”时任第三批赴四川抗震救灾总指挥张家双说,当年安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就设置在山东的帐篷里。今年31岁的邓运力现在是济宁消防支队培训基地主任。2008年是邓运力成为消防人员的第四个年头,“当时我是一期士官。”跟着第三批抗震救援队伍,邓运力进入了四川,也认识了四川。
觉得面熟
邓运力当年主要参与的是疏散工作。邓运力说,他们到达灾区的前四天,几乎没合过眼。“山把路给埋了,我们需要翻过一座两千米高的山,把被困的灾民疏导出来。”邓运力记得,地震过后,几乎天天下雨,导致山路泥泞不堪。山上石块较多,消防员们一边翻山一边开路。山路开好后,邓运力和战友们开始从灾区向外疏散灾民,“一般翻过那座挡路的山,得需要两三个小时。”
前几天重回了四川后,邓运力说,“变化太大了。”当年的废墟上已建起了楼房,还有一些地方建成了地震遗址。
在与当地人见面时,一位村民对邓运力说,“他觉得我有点面熟。”其实当年邓运力与战友们主要执行的是疏散灾民的任务,实际上和每位灾民相处的时间不过是翻山时的两三个小时。邓运力说,认出他的这位村民叫老魏,如今已50多岁了。“老魏说我面熟,我就对他说,当年我在疏导灾民,他一下子就想了起来。”邓运力说,老魏当年所在的村子有不少人不幸遇难,幸运的是老魏一家都很平安。当年老魏的脚受了一点伤,如今也早就恢复如常。“比以前的生活好了,条件也好了。”邓运力说,这就是他看到的当地人现在的生活。
新闻推荐
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一座座体育场馆在灾区拔地而起,不仅补足了一些地方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也让灾区形成了新的区域活动中心。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投资1.2亿元的县体育中心在2010年建...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