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微信里的爸妈为何让人尴尬?

淮河晨刊 2018-04-20 15:02 大字

给爸妈买一部智能手机、教他们用微信、微博,被不少儿女认为是尽孝道的一种做法。然而,当越来越多的父母学会了使用微信、发朋友圈后,儿女们却发现老爸老妈越来越让人尴尬。

日前腾讯发布了《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其中对千余子女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2%的人或是没有加过父母为微信好友,或是曾有过将父母屏蔽、不让父母看到自己朋友圈内容的举动。尽管绝大多数子女并非刻意避免与父母的交流,仅仅是因为“怕父母瞎担心”等原因采取了这样的做法,但不少父母也表示,将检讨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一边是长辈热情的关照,另一边却是晚辈不领情般的冷漠,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

记者对身边的朋友进行了一番调查,得到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虽然这样做过的人不在少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子女们这样做,并非出于恶意。简单总结可以得到如下几个原因。

嫌唠叨

在朋友、同事的眼里,小溪是个好姑娘,工作吃苦耐劳,对待身边人真诚热情。小溪的朋友圈除了日常工作,也常常会有好友相聚吃饭、逛街、打游戏、泡咖啡馆的内容。“我妈看了,经常会给我留言‘赶紧解决个人问题\’。”类似的话说多了,小溪觉得很别扭。“三天两头这样说,让我觉得简直是对我的冷嘲热讽。” 几年以前她给父母置办智能手机的时候,想着是能随时交流,但不久便发现“久违的唠叨又回来了”。回家的时候她想跟母亲交流这个问题,话到嘴边却没有说出口。“我为了生活努力着,她有些话说得我都窝火。算了,我发朋友圈的时候,把母亲屏蔽了吧,少给她唠叨我的机会。”

怕操心

余姑娘,结婚已有五年,她很规矩地每星期和丈夫一起回两边父母家看望老人、一起吃饭。家庭工作都挺顺利,于是小两口发展出一个爱好——旅游。有时候周末开车去郊区,有时候借着假日去外省市。沿途美景伴随着放松的心情,常常出现在她的朋友圈里。然而父母的过分关切让她觉得不太自在。小两口去四川,父母担心吃辣的闹肚子,直接在余姑娘和熊猫的合影下评论:“去买点儿XX痔疮药,21块钱一盒。”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她发了一张蹦极照后,电话马上就打过来了,母亲哭着问:“怎么能做这么危险的事儿?我就你这么一个女儿啊。”

要“隐私”

多位被访者提到,自从上学开始,随着年龄长大,总是希望父母干涉的生活越来越少。“对父母没必要有隐私,但是独立生活开始之后,难免有些私生活的事情不希望父母知道。”张先生做艺术设计工作,身边流行起纹身的时候,他在大臂上纹了一个音符。结果就因为发了朋友圈,招来母亲一顿数落。

小李姑娘说:“每到我的生理期,我妈就准时提醒我喝热水别着凉,挺暖心的,但有些时候也觉得很别扭。她在我朋友圈回句话,七大叔八大舅就都看见了。”

专家说法>>>

上了年纪的老人退休后,与社会逐渐脱离,这是挺普遍的现象,所以他们需要借助手机继续关注社会、关注家人。对于老人乱转发一些虚假信息的情况,他建议子女多以实际案例让老人保持一定的警惕。即便是老人发自己的生活信息,也要提醒他们,不要在照片、文字中泄露隐私信息,如证件号、车牌号等。而老人对子女的唠叨引起的反感,专家认为,儿女应该更多体谅老人。“毕竟是老人的关心。如果你的父母常常在朋友圈里唠叨你,那你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与父母的交流太少了呢?”日常与家人联系,尽量别发语音文字,而是打个电话,有条件的话能多回家才是最好的。

智能手机、沟通软件对老人来说尚属“新鲜”,老人才会不择时机地唠叨孩子,或是不辨真伪地转发一些虚假信息。“就像电脑上网络聊天软件刚出来那些年,我们都疯狂地找陌生人聊天,但新鲜劲儿过了,它就回归成了拉近亲人距离的工具。”这种新鲜劲儿过去,也许上述困扰老人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综合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传统音乐“说唱"今日故事

□唐子晴本报记者吴梦琳“三月呀里来是清明,姊妹们双双去呀踏青,哎呀呀随带着纸糊的糊纸的丁丁白猫儿,美人头上加七星,在万花楼前去放风筝。"3月31日,成都市文化馆“走进艺术&rdq...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