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油菜·小油菜

烟台晚报 2018-04-10 10:50 大字

王东超

《本草纲目》“芸薹”条:“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薹。而淮人谓之薹芥,即今油菜,为其子可榨油也。羌陇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种此菜,能历霜雪。种自胡来,故服虔《通俗文》谓之胡菜,而胡洽居士《百病方》谓之寒菜,皆取此义也。”又说:“芸薹方药多用,诸家注亦不明,今人不识为何菜。珍访考之,乃今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种,生叶形色微似白菜。冬、春采薹心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开小黄花,四瓣,如芥花。结荚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炒过榨油,黄色,燃灯甚明,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有油利,种者亦广云。”芸薹为十字花科芸薹属,因其种子可榨油,故通称油菜。油菜籽榨出的油称为“菜籽油”,黄县(今龙口)没有种油菜榨油的,但却进过成品菜籽油,因为它比花生油便宜得多。菜籽油清,稀,不如花生油香,南方也称为“清油”,因其含有一定量的芥子甙,所以会有一定的刺激性味道,用黄县话形容,就是有一股“青气味”,刚开始吃特别不习惯。

顺便脑补一下,油菜是一个统称,包括白菜型油菜,就是上面所说的芸薹,发源地是中国,也是过去种植最广的一类。特征是茎上部的叶无柄,叶片耳状抱茎。一种是甘蓝型油菜,又称欧洲油菜,叶子有一点蓝绿色,叶背面有白粉。因其种子产量大,含油量高,已经在我国特别是北方普遍种植,我们平时看到的油菜花海,十有八九就是欧洲油菜开的花。还有一种是芥菜型油菜,也叫“辣油菜”,其种子磨成粉就是芥末,榨出油就是芥子油,吃起来有点辣味,比较容易辨别。四川人取其菜薹焯水切段,密封保存一晚上,经过自然发酵,会有淡淡的“冲味”,这便是川人喜食的“冲菜”了,与黄县人擦芥菜疙瘩为丝憋辣菜有异曲同工之妙。

油菜也可以作为蔬菜栽种,其嫩茎叶和总花梗便称为“芸薹”,也叫“薹菜”。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把“薹”写成“苔”,这是错误的。苔指青苔、苔藓类植物,或指舌头上的垢腻。而薹指蒜、韭、油菜等长出的花莛。蒜薹、韭菜薹、油菜薹(芸薹)都是可以食用的蔬菜。不知为什么,芸薹却不受道家的待见,《本草纲目》“蒜”条:“练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古人对此的解释是:“又损阳气,发疮及口齿病,胡臭人不可食。又能生腹中诸虫,道家特忌,以为五荤之一。”满嘴大蒜味去修道固然不妥,可是芸薹只是一种绿叶蔬菜,没有那么辛辣的味道,为什么也在忌讳之列呢?实在让人费解。

芸薹有散血消肿的作用,用于治疗劳伤吐血、风热肿毒等。种子入药称芸薹子,有行气祛淤、消肿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痛经、产后淤血腹痛等,外用于治疗痈疖肿痛。在芸薹属植物中,作为蔬菜种植最普遍的恐怕就是小油菜了,大白菜只在北方种,而小油菜南北方都种。小油菜是黄县话的叫法(它与用来榨油的油菜不同种,也极少拿来榨油,不知为什么人们却叫它小油菜),南方人称之为“青菜”“小白菜”,因其叶柄基部膨大成匙状,所以四川人形象地称之为“瓢儿白”,湖南人干脆直接叫成“调羹菜”,它的另一个特征是叶柄丛的顶端缩小,整个植株呈瓶状。超市里卖的花王是从日本引进的一个青菜品种,叶片较宽,脆嫩无渣。小油菜的幼苗,也可以间了吃,上海人叫作“鸡毛菜”。

小油菜药用有清热除烦、行气祛淤、消肿散结、通利胃肠之功,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身热口渴、胸闷心烦、便秘腹胀等,可谓食疗佳品。

汪曾祺在《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一文中写道:“砗螯烧乌青菜(江南人叫塌苦菜),风味绝佳。乌青菜如是经霜而现拔的,尤美。”乌青菜,江浙一带又叫作“乌塌菜”,北京叫作“菊花菜”,学名“塌棵菜”,是小油菜的叶用变种,它的特点是塌地而生,叶子皱皱巴巴、密密实实地堆成莲座状,样子小巧精致,如同盛开的菊花一般。南宋诗人范成大有“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的诗句,“塌地菘”就是指“塌棵菜”,其口感肥嫩多汁,未经霜时有点苦味,经霜则苦后回甘,非常适合炒制和凉拌。塌棵菜南京、上海一带栽培最多,为冬季主要蔬菜之一。近年烟台也多有引种,俨然已成超市货架上的常客了。

新闻推荐

4月1日起,四川执业药师注册 下放至市(州)食药监管部门办理

本报讯(记者周雪梅)8日,记者从市食药监局获悉,自2018年4月1日起,执业药师注册和《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两项行政审批权工作由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放至市级食药监部门办理,将极大地节约群众办事...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