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油篓坟与六十还甲子无关

烟台晚报 2018-04-05 08:31 大字

王东超

有一次,一位年长的朋友讲到了当年“战山河”的时候,在黄县(今龙口)碓徐家村北面挖出了几十座“油篓坟”。所谓油篓坟,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盛油的篓子一样的坟墓。这种坟外面没有茔锅台儿,里面没有棺材,墓室很小,只能容下一个人,而且既不能躺也不能站,死人的尸骨在里面倒像是蹲着或坐着。墓壁上砌有门窗,里面放有桌椅、灯台,仿佛居家过日子一样,且坟上方有一小孔洞。在黄县传说中,这个孔洞是用来送饭的,且只能送一百天,这油篓坟里面的人,最终都是饿死的。关于油篓坟的来历,这位朋友讲了一个“六十还甲子”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早年间,老人活到六十岁时,便被认为是无用之人,不值得再浪费粮食,把他送到已修好的油篓坟中封闭起来,只送一百天的饭菜,象征老人的百年之数,此后任由老人们饿死在里面。六十年算一个甲子,这事便称为“六十还甲子”。有一个在朝中作官的孝子,不忍心父母饿死,百日之后仍偷偷送去饭菜。这时有外国使者带一只硕大的鼠样怪物进京,称若识得此物,就称臣纳贡,否则便要举兵入侵。皇帝以七日为期,命朝中大臣辨识此物,逾期不识尽皆赐死。七日之期将届,却无人识得,孝子在送最后的晚餐时,向父亲辞行,称今后恐不能再来送饭了。老父问得详情,说这怪物可能是海外的一种大老鼠,这事好办,八斤猫能伏千斤鼠,你去把咱家的猫抱来。一称七斤半,还差半斤,于是又喂上半斤鱼,正好八斤。第二天上朝,孝子将猫放在袖筒里,到得殿上放将出来,果然怪物浑身觳觫,为其所制———果真是一只硕大的外国老鼠!外国使者灰溜溜地走了。皇帝大喜,问及此法何来,孝子告之原委。皇帝听了,觉得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世事还真离不开经验丰富的老者,于是废除了六十岁“还甲子”的规定,老人们从此得以安享天年。

听了这故事我惊为天方奇谭,中国一向是以孝治天下,怎么可能把老人放油篓坟里活活饿死?后来一查,发现这个故事不只是黄县有,胶东好多地方都有,只是情节略有差异,有的附会为北宋五鼠闹东京故事,有的说是老鼠精迷乱后宫,这说明油篓坟是广泛存在的,但人们不知其来历,只好以荒诞的故事解之。那么油篓坟墓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

后来在翻阅一本四川土语辞典时,我发现了端倪,西南方言有个词儿叫“捡金”,即收集死者遗骸,清洗后装在坛子里,重新安埋,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这个坛子也是特制的,叫“金坛”,是捡金时专门用来盛死者遗骸的坛子。再经多方查证,这种丧葬习俗叫“二次葬”或“二次拾骨葬”,《墨子·节葬》最早记载了这一习俗:“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楚之南就是古代所说的百越地区,那里的丧葬习俗与中原地区迥异,要抛肉埋骨才可以称为孝子,即先将死者进行一次土葬或放置一处,待尸体腐烂后再作第二次埋葬。这或许是因为当地多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安置尸骸,或许是因为宗教信仰,认为摆脱此世血肉的拖累,逝者才能真正进入另一个世界。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而直到近代,西南仍有部分地区保留二次葬的传统,这一丧葬习俗沿袭了至少有两千多年。

二次葬分为单人二次葬和多人二次葬。单人二次葬多为仰身直肢式,尸骨迁葬时依人体结构重新摆放,整副骨架形如蹲坐之状,所以往往有骨骼错位的现象出现。多人二次葬多为堆骨式,一般是将肢体骨集中放置在头骨周围。迁葬过程中经常出现尸骨缺失的情况,这也是油篓坟中往往尸骨不全的原因。可见油篓坟就是二次葬所用的坟墓,与“六十还甲子”还有猫和老鼠无关。至于油篓坟上留的孔,原意是供灵魂出入的,后人附会成送饭的洞。胶东与西南相隔数千里,究竟是油篓坟传到西南改良成了防水性更好的金坛,还是金坛传到胶东因地制宜垒成油篓坟,还需要考古方面的实证研究。

将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演绎成如此摇曳多姿的民间传说,你不得不佩服前人离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新闻推荐

沪深300日K线图

沪深300日K线图来源:《金融投资报》http://jrtzb.com.cn/与中国资本市场一起成长;精准研判,权威解读,透彻分析;《金融投资报》助你财富增值!邮发代码:61-146(周末证券)61-102(限四川地区,全套)四川订报热线:0...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