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巴西利亚的华人市集:华人如何在巴西经商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硕士生 2018-03-30 13:59 大字

【编者按】

1967年,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日记在他去世后被公开出版,因其中言论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当地人的态度反差巨大,而引发一场关于人类学家职业伦理和研究科学性的持久争论。

相比人类学家坐在书斋中完成的民族志文本,他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随手记下的笔记也许能够更真实地留存“此时此刻”的经历和感受,进而引发学术性的思考。对于公众而言,阅读这些异乡故事和记忆片段也将是一场新奇而刺激的文字旅行。

由此,澎湃新闻请讲栏目开设“田野调查手记”专栏,主要刊发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田野调查手记。我们期待通过讲述田野故事,使读者在收获新知的同时拓展日常生活经验的边界。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papertydc@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田野地点。

2017年11月26日我从北京出发,乘坐了将近三十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地球另一端的绿色大国——巴西。以往最多也就乘坐三个多小时航线的我,至今都无法想象那三十个小时我是如何熬过去。于是有了这种亲身体验,我更能感受到来巴西谋生与发展的华人是多么不易。

我来到的地方是巴西的首都——一座极具现代主义风格且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城市——巴西利亚。想必所有人对它的印象莫过于奇特的俯瞰图,一架静待起飞的飞机,尽管其主城市规划师卢西奥·科斯塔(Lúcio Costa)认为他所设计的形状其实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飞机”之外还有周边的一些卫星城,合起来便是巴西利亚联邦区。

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图片来自网络

我寄宿在巴西利亚南翼区(Asa Sul,即机翼的南侧)一户中产阶级巴西人家里,房东一家了解我来这边想要做华人的调查,除了告诉我巴西有著名的华人区,即圣保罗自由区附近的25街(Rua 25 de Mar?o)之外,还推荐我去当地的华人市集看看。我才知道原来巴西利亚也有自己的华人市集,位于机体西边方向的瓜拉(Guará)卫星城,官方名称为“进口市集”(feira dos importados),当地人偏爱称它为“巴拉圭市集”(Paraguay)。

关于后一个名称的说法,按照巴西利亚大学教授Cristina de Moura的说法,因为过去这个市集都是从巴拉圭市集(1957年在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三国交界处建立的批发市集,也是最初华人在巴西经营生意的聚居地)进货,当地人自然而然将这些货与巴拉圭市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习惯性地称之为“巴拉圭市集”而非“进口市集”,涵有一种巴西利亚的巴拉圭市集之意。不过若是对他们说起“进口市集”,他们也能够快速反应过来,然后在交谈过程中不断用“巴拉圭市集”或者“市集(feira)”去取代官方的叫法。

初到“进口市集”

我第一次去市集是朋友带去那边买些小礼物送人。大概搭乘了半个小时的公车,抵达离市集仅100米距离的公车站。在这短短的距离里,我看到屋檐下挤着数家巴西人摆的耳机、自拍神器、首饰、雨伞等路边摊以及两家烤肉店。

市集主要分为ABCD四大区域,彼此非常相似,都经营有眼镜、箱包、电子器械、衣服首饰之类的店铺,面积不一。每列相隔距离均等,每户店铺上方都挂有自己的编号牌,如A区第11家店为“A11”,乍一眼看与国内的批发市场颇有几分相似。每个区域正中设置了方形空间摆放几张木凳供行人休息,另外架有一台可取巴西任一银行任一卡种的24小时取款机,每时每刻都有人过来取钱,尤其是临近关门那会更是排起长队。

市集正中央有一条大道,连接的两端是市集的大门口,设有一道闸门,待下午七点左右所有店铺关闭,保安才拉下。门上立有一道写有“feira dos importados”的大型看板,标注了“9h-19h”的营业时间,这应该是市集管理者架设在此,有趣的是上面还附有一个网页地址,登录上去是市集的购物网站。和典型的购物网站一样,具有搜索、购物车、物品列表和商店列表的功能,并且网站下方还有联系方式以及市集地图的相关链接。

市集的购物网站。毛筱倩 图

我行走在市集里头,四处观望,这里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华人市集,而是由巴西人与华人共同经营,偶尔能够看到华人在店里坐着发呆或聊天或接待客人,在他们的店里可能只有华人,有些还有巴西员工。在这里,我的身份是客人,虽然我通过买东西得以接近他们并询问到一些信息,然而主顾之间的鸿沟无法抹灭。如果我要在这里调查,必须寻找一个适合的身份进入观察。

华人市集里的商机

通过滚雪球的方法,我认识到一位来自浙江的漂亮又聪明的女老板“王姐”。在她的帮助下,我得以在她的一间地理位置优越的箱包店观察她与员工平日上班的状态。

平日来到市集,我待在柜台负责收银与报价之类简单上手的操作,王姐和店里的两名员工则招待客人。这番奇异的景象在于原本我是想应聘工作,实际操作中发现自己很难运用葡语和客人交流,得于王姐的信任,于是我从“台前”走到“幕后”,避免接触一些需要进一步交流的活儿。如此一来,我便有了更多时间观察他们的工作。

市集真实的营业时间是有弹性的,只是每家店都控制在早上九点至下午七点这段时间之内,许多商店下午五点多开始陆续关门。王姐的箱包店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打光效果突出,整个风格向城市商场(当地人称“shopping”)靠齐,吸引不少客人。

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位客人,王姐早上七点将孩子送往当地的私立学校后,赶到市集附近租用的套间收拾打扮自身,九点准时开店营业,直到快要接近下午六点,才开始有关门的倾向。即使如此也仍然会有客人进店看包,于是一拖再拖,基本在快要接近市集打烊的时间点才能够关上店里的两扇玻璃大门。

十二月至今这三个月时间里,我亲身经历了市集从旺季到淡季的变化。简单来说,圣诞节之前为旺季,巴西人需要往家中添置大量物品,买礼物送人,也仅有这段时期市集出现一家专门卖圣诞装饰与圣诞树的门店,属于圣诞限定,过后恢复为鲜花灯饰店。元旦假期后敲响了进入淡季的大钟,鲜花灯饰店的老板说这是因为巴西人元旦长假基本都出去度假,回来很快就面临孩子开学的压力,巴西学习用具非常昂贵,所以没有多余的钱花在其他方面上,消费能力大打折扣。

淡季的时候有些店面会提前关门,尤其是临近公众假期,例如平安夜和元旦前一天,有些店面下午三点多钟就关闭,甚至有些巴西人经营的店面放假两三天前开始不再营业,老板与员工携家属出去度假,唯独华人一直坚守在市集里。

市集大门口。毛筱倩 图

市集里的华人大部分来自浙江,一部分来自福建,剩下少许来自广东、四川、陕西等地。据孔飞力的观点,华人在外经商会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据说圣保罗25街就十分明显,在那里上海人和温州人主要是修手机,浙江青田人主要卖衣服、鞋子和眼镜,福建人主要是卖皮包和手表,广东人开餐馆,基本上只需要看店面在卖什么,多少能猜出老板是哪里人。

我很好奇市集会不会遵循同样的拢帮制度,然而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他们从圣保罗进货,一方面是得到那边亲戚的帮助,另一方面是靠直觉与判断,选取好出售商品,货比三家,试营业,到最终确定下来。然而最开始在亲戚的帮助下大家往往还会选择与其相同的商品来出售,掌握了进货渠道以及方式,逐渐开始摸索其他行业。

王姐2009年初到这里,先是在亲戚的帮助下经营了一家规模比较小的眼镜店,积累一定资本后开了第二家,2017年10月份她凭借自己对时尚与女性心理的把握开拓了新领域,租了一家有眼镜店三倍大的门面来经营箱包生意。

和传统华人移民一样,来巴西从事零售小生意的人们最开始大多依靠家乡亲戚的帮助,积累一定资本之后,才另外自己开店做生意。所以来到巴西的华人最初大多处于“负债”阶段,既负借钱之恩,也负人情,在往后的打拼中逐渐偿还,过程中维持了新侨与老侨、侨与乡的联系。

市集里还有一部分华人因各种原因从圣保罗或者其他州转移来巴西利亚,他们的亲戚大多在外州或者国内,故而这里也有一些“单枪匹马”来到巴西利亚谋生的家庭和个人。他们都与圣保罗或者其他州的批发商保持密切的联系,对方常常通过微信或者whatsapp等聊天工具发送商品信息,店主直接在聊天平台上选择与确认,过些时日便送达市集。我每个月都能见到穿背心的巴西老爷爷来店里大喊“chegou”,就是指“你们的货到了”。

除了批货销售外,华人还掌握灵活的管理资本的能力。具有一定资本的华人会聘用当地专业的会计师处理账本。巴西利亚不定期会有政府工作人员来市集抽查部分店面税收情况,据说华人被查的几率相比起巴西当地人要高,因此华人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也更强。一旦账本、票据与银行数据对不上,将面临高罚款的危机。

王姐的朋友告诉我这种事情无法避免,只能尽量减少出入,因此在抽查的几天前,他们就会陷入没日没夜对账的痛苦之中,即使是聘用会计师的华人老板,最后也都会亲自查账,确认账本做得是否妥当,以此判断是否继续聘用该名会计师。一月份的某天我遇上了查账日,王姐聘用的会计师出了差错,于是他来到店里请求王姐再给他一次机会。

另外我发现市集里有一种特殊的行业——转账中介。市集里买的华人一般不会直接银行转账给外州批发商,而是通过现金转给中介,实现网上银行转账。一来避免直接银行交易,华人不将所有积蓄存在银行,办银行卡仅是生活所需;二来与巴西的银行安检有关,银行为了安全着想,会在门口设安检,一切电子仪器都需要单独与人分开做检查,一次允许一人通过,安检程序非常严格并且低效,导致银行门口总有许多人在外面排队。银行总是非常多人,因此中介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为市集的华商免去漫长的等待。另外像王姐他们一家经营多个类型的商铺,如果批发商所用的银行不一样,还需要去不同的银行排队付钱,更是浪费不少时间。转账中介不止是为市集华商服务,市集的巴西商人以及市集之外的商人也同样需要这个服务。

我在市集收银的这段日子里探到了一些做生意的门路,看到了华人在巴西经商运用的计谋与策略,他们学习葡语,感受巴西文化,积极主动地融入巴西社会。同时他们也保持与同胞和祖国紧密的联系,例如市集华人发展出了独立的饮食文化圈,购入中国食材,由中国人料理,开展了仅限市集的中国菜外卖行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孩子成为两个国家之间思想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晶。

下午六点多钟即将关闭的市集。毛筱倩 图

“三明治夹馅”的华人孩子

我总看到一些华人小孩在市集到处蹦跶,有些女孩的打扮已然与国内的小孩不太一样,她们的耳垂穿着漂亮的耳钉,嘴唇上涂抹着俏丽的口红,手上的指甲被缤纷的色彩所覆盖,这样的打扮与我在店里遇到的巴西客人的孩子非常相似。

我想起有一位巴西妈妈带着她女儿来我工作的店里挑皮包,孩子的打扮对于我而言非常夸张。我估计孩子刚上小学,一身帅气的连体衣加上一头挑染的绿发,使我不禁多看几眼。鼻子上还架着一副大红框墨镜,手上提着镶钻的小皮包,正帮着妈妈挑包,同时对她妈妈选出的皮包提出非常具有专业性的意见,诚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市集的一些孩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一种小大人的感觉,不仅是在打扮上(当然没有前面那位孩子打扮那么夸张),即使离开时尚的装扮,言谈举止也给我一种同样的感觉。

王姐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就是如此。因为王姐严谨对待孩子的穿着打扮,因此她的女儿并没有在外型上营造出时髦的视觉效果,然而我在与她谈话的过程中,感受到孩子思想上的成熟以及饮食与审美的巴西化。她总能很好地回应我的问题,又特别孩子样地向往着其他女孩时尚的装扮,将牙套与小麦色肌肤视为美的象征,与国内主流审美有所出入。孩子们喜欢巴西餐多于中餐,我听说一个上高中的华人学生已经彻底习惯巴西餐,在一些节假日和家人聚餐必须单独烹饪西餐,完全接受不了中餐盛宴。

有学者认为食物与归属、记忆和怀旧的有效维度密切相关,通过食物可以让人有效地联想到家乡与过往,从而维持与家乡、祖国的联系。市集的华人老板固然以中餐为主,但是孩子们未必,他们上学后基本在学校食堂以及周围的餐馆就餐,可能就是晚餐时间和家人一起吃点简单的中餐。

因为市集是父母亲平日工作的场所,因此这也是孩子们的“游乐园”。我在市集上碰到的孩子多与同样是华人的小伙伴玩耍,有趣的是他们彼此之间都偏爱使用葡文交流,家长则更加希望他们能够多使用汉语,并将多语种作为优势发展下去。

某一天下午,王姐的两个孩子从学校接回到店里,女儿端坐在柜台那边,从书包掏出数学作业和笔,很快就开始刷题,儿子则站在对面被王姐询问今日的学习内容,结果只说今天学了一个“sapo(青蛙)”,还有一个疑似地毯的葡文单词,于是就被罚抄“tapete(地毯)”,直到记住为止。除了葡文作业,王姐自己另外给他们布置了中文的练习。作业完成之后就开始和小伙伴手牵手到处溜达。

我记得有一次他们带我在市集逛,一路上他们和亲戚以及店里的巴西员工打招呼,巴西人打招呼的方式是两人拥抱,因此有些员工会激动地抱住孩子们,他们也习以为常,偶尔停下来关心彼此的近况。孩子能在中文与葡文之间自由转换,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能够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然而并不是市集所有华商都愿意将孩子留在巴西,但是至少有一个孩子持有巴西国籍。在巴西生孩子是华人取得合法身份最稳妥且有效的途径,如此一来就不需要等待每十年一次名额有限的大赦。初到巴西的华人夫妇往往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取得合法居留在巴西的身份,单身的华人则会想办法在老家或者是在巴西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往往通过华人圈子里相互介绍认识。

某次从圣保罗过来找王姐的国内邻居兼亲戚,他急切相亲不止是年龄的问题,更是对于合法身份的迫切需求。对于他们而言,始终需要至少一个孩子能够在巴西出生,取得巴西国籍,这样做使全家都能得到合法居留的身份。只不过这不意味着孩子取得巴西籍就必须留在巴西学习与生活。

王姐他们家更偏向于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长大,鼓励孩子接受巴西的启发式教育。但是王姐的嫂子一家更偏向于让孩子接受国内教育,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教育更胜一筹。可见孩子留在巴西是家人主动的选择,往后孩子在巴西成长,他们身上的“中国性”与“巴西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像三明治的夹馅,夹在两块“美味的面包”中间。

(本文首发于公号“中拉智讯”,原题:“我在巴西利亚做田野”,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新闻推荐

依据各段补偿权重及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分段清算 川滇黔三省设立 赤水河生态补偿资金

赤水自行车道为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三省将依据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等情况,获取相应的生态补偿资金。记者从日前召开的赤...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