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观音阁茶铺 资深茶客一坐就是好多年
○喻 磊
双流彭镇的杨柳河边,有一座老茶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观音阁茶铺。“走,彭镇喝茶去!”这句话不知多少人说起过。不晓得从啥子时候开始,竟然成了圈内圈外时髦的话。
彭镇曾是茶马古道的一个节点。茶、马是主要交易商品,尤其是马,此地因市而名马市坝街。之后,由于公路的便捷和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茶马互市相继衰落,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马市坝街交易的更多是牛羊之类的畜牧品,但街名却沿用至今。说起马市坝街观音阁茶铺的来历,说法就多了。有的茶客说茶铺是清代建筑,有300多年的历史。有的又说茶铺有150多年的历史,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多次在此地转悠、查证,从建筑型制上看,这条街上的连排民居均为小青瓦、白粉墙、穿斗结构,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顶多就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从建筑特征上看,各种元素都不具备宫观庙宇的建筑风格,那为啥又叫观音阁呢?据说是几十百把年间突发的一场大火,火烧连营,仅此间房子“死里逃生”,得以幸存。于是主人家请回观音菩萨供奉,之后,左邻右舍、七里八乡的村民以及贩夫走卒在此烧香拜佛,由于房间狭小,如何称呼都不合适,那只能叫阁了,这大概是最符合情理的推论吧。
这座民国时期的观音阁后来改造成了茶铺,因为生意萧条,难以为继,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一位姓赵的大妈,茶客都叫她赵婆婆,经营起这家茶铺。不逢场时生意清淡,逢场时虽然闹热,但茶客大多为乡民,茶水卖不起价,茶铺的收入只能糊口。后来她儿子、儿媳来帮衬她,同样也是举步维艰。世事难料,一个转身,茶铺的生意可谓起死回生,甚至可以说风声水起,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茶铺。那是2005年极其普通的一天,一觉醒来,茶客们发现观音阁茶铺的墙壁上画满了毛主席画像,写满了毛主席语录,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昔日那个沧桑的岁月。这究竟是咋个回事呢?原来这是一部由香港导演拍摄的电影——《成都,我爱你》选景于此,演绎的是30多年前,两位茶艺人在“文革”的迷茫中,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感故事。就电影故事本身姑且不说,在彭镇拍电影可谓是个大事件。一时间,这家不起眼的小茶铺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生意当然也是自不待言。
四川人喜欢喝茶,有“一市居民半茶客”的说法;四川茶铺数量之多,也难以计数。我曾多次在彭镇犄角旮旯转悠,发现仅彭镇这个偏僻之地就有二三十家茶铺,这么一个小镇竟开了如此多的茶铺真是令人咋舌。当然,有味道、有特色的到是凤毛麟角。
一个冬日的早晨,赶早茶的我又来到观音阁茶铺,凹凸不平的过道岁月留痕,布满千脚泥,光亮的竹椅裹着一层经年累月的包浆,几束光柱透过天井,斜打在砌满茶壶的老虎灶上……才七八点钟的光景,这里已坐满了茶客,这些资深茶客不知在这里一坐就坐了多少年。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把椅子,还是那些家什,还是那些老面孔。茶铺的掌柜赵婆婆的儿子李强及媳妇出场率最高。钟大爷、牛二爷、袁大爷、李大爷、罗大爷、宁大爷等都是镇上的居民,是这家茶铺的常客。这些大爷们或耳顺之年,或古稀之年,或耄耋之年,一年四季蛰伏于此。其实,他们也曾年轻过,有的还扛过枪打过仗立过功负过伤,也有做牛马生意索性留下来的,也有逃避战乱定居此地的,鱼龙混杂、藏龙卧虎。还有一位身患残疾的袁姓驼背哥风雨无阻常年在此剃头营生。如若是逢场天,周边的乡民大多到此打拥堂,那个人气真是爆棚。这年头,再加上全民摄影的潮流,那真是叫座又叫好,赚足了人气,还挣了不少银子!这些,除了拍摄电影使它声名大噪之外,当是经营者思“变”的结果,诸如这里特有的资源,也是这里的“角儿”——大爷们,以及川剧围鼓、说书等手段的运用,同时还归究于网络时代的“红利”,微博、微信满天飞,使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幺店子”成为“文化”茶铺、“网红”茶铺、“明星”茶铺……
落座之后,环顾左右,茶客们或独坐闭目养神,或喝茶抽烟,或三五成群打长牌正酣,或眉飞色舞摆龙门阵,心无旁骛,如入无人之境,一副此生足矣的模样。我不禁想起“少不入川,老不出蜀”那句老话,感慨这天府之国真乃温柔之乡啊!时近正午,茶客们桌子上的乾坤已定,家事国事天下事也摆得尽兴,各自回家吃晌午去了。掌柜、堂倌忙碌了半天终于能歇息一下。
这天,阳光明媚,透过玻璃亮瓦和天井洒下温暖的光线,一家人围坐在茶桌旁吃上一顿热乎的午饭,一个秀气的小女娃儿在茶桌边独自大口吃着米饭,还有一个婴儿静静地睡在摇篮里……一切都这么自然,一切都这么恰到好处,好一幅温馨的场景!
新闻推荐
四川自贸区青白江片区打造面向欧亚“商品集散”“转口贸易”两个中心
(记者唐千惠陈悦实习记者李珊)昨日,记者从2017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今年,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将对标自由贸易港,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面向欧亚的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转...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