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哥德堡变奏曲》是一曲尘世之歌、一段人生之舞,这首伟大的乐曲就是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 巴赫的时光音乐之舞

成都晚报 2018-01-11 12:44 大字

◎任海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

当人们现在谈起巴赫时,可能最容易想起的作品就是《哥德堡变奏曲》了。在一些好莱坞影片中,其中的片段有时候表示文化品味,有时候甚至有驱魔的作用,这部作品甚至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巴赫本人经历了一个被后人发现的过程,《哥德堡变奏曲》在20世纪初还是巴赫庞大的音乐文献中被忽视的遗珠,现在已经是众多名家演奏最多的名曲之一。

这部作品确实当得起任何赞誉,宏大的规模和精巧的结构称得上是人类心智的最高成就。对于专家而言,其魅力和深度令其叹服;对普通听众而言,其优美和丰富也非常征服人心。就是简单地聆听,此曲也令人愉悦,而如果更多地探究,我以为这是一曲尘世之歌、一段人生之舞。

缘起的故事:与失眠有关

关于此曲的缘起,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位伯爵是巴赫的资助者,他发现了一位少年天才约翰·哥德堡,然后送到巴赫那里当学生。这位伯爵体弱失眠,和他住在一起的哥德堡常常弹些舒缓的曲子助他入睡。后来他请求巴赫为他写一些曲子,让他在难熬的不眠之夜得到慰藉。巴赫采用非常独特的结构写下了此曲,伯爵极为喜爱。据说每当失眠之时,伯爵便会说“亲爱的哥德堡,请演奏一些我的变奏曲吧。”而巴赫则收到了他单部作品最高的酬劳:装了100个金路易的金杯。

后世的专家考证,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过这已经无关紧要了。我们现在仍会见到关于这首曲子治疗失眠的种种说法,是不是有效我没有试过,但是这么精彩的东西大约会越听越精神,不是和治疗背道而驰吗?但是,关于失眠,我觉得还是包含着一些信息:也许不是伯爵的失眠,很有可能是巴赫的失眠,某次夜不能寐促使巴赫写下了此曲。

文艺作品中最有名的失眠,就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开头,主人公因为失眠开始了他在漫长时光中的追寻,最后形成了一部皇皇文学巨著。而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哥德堡变奏曲》在主题和内容上确实可以看做是相通的。

抵达巴赫,需要我们能静下来

这首曲子的原名是“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后来为巴赫写传记的作者称之为《哥德堡变奏曲》,大概就是因为那个故事的缘故,这个名称就成为通行的了。开头的咏叹调是一首萨拉班德舞曲,庄重而温柔,据说是巴赫为妻子所作的小品,这就是构筑整部宏伟大厦的基础。之后就是巴赫令人目眩地展开的30个变奏,作曲技法的纯熟高超自不必说,音乐专家们将其视为宝库。普通听众在目不暇给之下,大约不太容易把握,但了解了整体的结构方式以后,可能也就有下手之处了。巴赫把所有变奏以三首一组的方式结合起来,其中第一首是比较自由的、类似舞曲的变奏,第二首是奔放的技巧辉煌的托卡塔,第三首是卡农。而所有的变奏又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各有15个变奏。全曲的结尾,又回复到开头的咏叹调。

作为巴洛克时代的大师,巴赫的音乐迥然不同于后世的音乐,他既不会直接地抒情,也不会直接地写景状物,并不是说他不会表达,而是这一切都会服从于严整的技巧。这种技巧和时代有明确的关联,所以这种音乐语言之于当代听众显得幅度较小,更像严苛的格律,但并不妨碍情感或内容的表达。如果我们足够安静、足够细心,则能够感受其丰富丝毫不逊于后世的音乐,而节制和平衡则不是后世音乐可比的。抵达巴赫,并不需要多么高深专业的知识,只是需要我们能静下来。

在这30个变奏中,节奏变化极为丰富,每一种变化也表现着不同的情绪。如果我们记得每一首都是有所讲述的,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有欢快的舞蹈,有田园般的快乐,有嬉戏,也有悲伤,有沉思和怜悯。整体而言,上半部更像是刻画生动的生活世界,而结束于一个沉思。下半部更像一种成熟的生活,有着一种精神上的提升。有人说,这些变奏就是巴赫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种种场景,但也不妨理解为巴赫在世界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在看遍世间之后的最后一个变奏,并不是按规律的一个卡农,而是一首模拟,引用当时的流行歌曲,是巴赫家聚会时最爱唱的两首民歌。一首是“我和你已好久不见”,一首是“白菜和甜菜我都不爱”。伟大的巴赫是如此的幽默,如此的像一个邻家大叔,我们会意识到这首伟大的乐曲就是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当结尾再次响起开头的咏叹调时,一种尝尽世间百味的回归,会把人提升到另一种境界。

对世界的描述,对人生的暗示

纵观全曲,很容易看出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而且其均衡和严整几乎可以构成一个完满的圆。从终点回到起点,既是巴赫对世界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的暗示,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循环的过程。如果可以找寻一个视觉艺术上的对应的话,也许马蒂斯的《舞蹈》在表现类似的主题。而考虑到巴赫的时代,另有一幅名画则有着相似的寓意,就是普桑的《时光音乐之舞》。20世纪的英国小说家安东尼·鲍威尔就是看到这幅画触发灵感,写下了12卷的同名长篇,被称为英国的普鲁斯特。

《哥德堡变奏曲》本是为羽管键琴而写的键盘作品,这是分为两层的键盘,现在则大多用钢琴演奏,在演奏技巧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其难度极高。而其中巴赫使用的作曲技巧也非常丰富,包括管弦乐的方式。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的演奏版本,有羽管键琴的、钢琴的乃至弦乐改编版。

从巴赫的乐谱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标记,所以诠释空间极大,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演奏。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巴赫有反复的标记,如果完全以此演奏,则全曲可达到80分钟以上,这是布鲁克纳和马勒交响曲的规模。当然,大多数演奏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有的会很精简。但每一种演绎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人们所形容的“钻石般”的作品,换一个角度,就会折射出不同的魅力光芒。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部作品并不被重视,旺达·兰多芙斯卡演奏此曲出版唱片,可以说为这部旷世之作再现世间立下大功。兰多芙斯卡用羽管键琴演奏此曲,应该说是复活了此曲在巴赫时代的样子。另一位钢琴家罗萨琳·图雷克演奏此曲也是权威,她被称为“巴赫的女祭司”,最严格遵循反复标记的演奏也是出于她,时长竟然超过90分钟。这首曲子的流行,则不能不提到钢琴怪才古尔德,1955年,年轻的古尔德就是凭着《哥德堡变奏曲》红遍世界,也使得此曲风行全球。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古尔德居然又重新录制此曲,演绎大不同于年轻时,这两个版本都同样受到重视,被视为经典演绎。令人慨叹的是,古尔德录完此曲后,竟然英年早逝,正如这首曲子始于也终于同一首咏叹调,格伦.古尔德的名字也许会永远和此曲联在一起。现在,这部作品的演奏极多,名演也层出不穷,这实在是普通听众的幸事。

延伸阅读

巴赫: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新闻推荐

两名外籍专家获四川首批《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

记者昨日从省人社厅获悉,四川省日前签发全省首批共两张《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分别由德阳市人民医院聘请的莫瑞斯·托帕兹(MORISTOPAZ)博士和由西南交通大学聘请的机械学院教授SEONGHANKIM获得。...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