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刘文英:好友是真挚的付出和热忱的帮扶

华西都市报 2018-01-07 04:04 大字

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刘文英: 刘文英

曾凡峻

任武松

分享的盛会

期待你的故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会开通多个官方渠道与好友们互动。你可以对“123好友节”提出建议和评价,也可以将你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故事、照片、视频与我们分享,我们也将及时予以反馈,并选取内容进行新一轮的分享。

互动参与官方渠道

下载封面新闻APP,在活动相关报道评论留言。关注新浪微博@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评论或私信。关注微信公众号华西都市报(ihxdsb)、封面新闻(thecovercn),私信留言。投稿及图片视频素材上传,发送邮件至:mp@thecover.cn

好友故事

医生圈

“我和华西都市报是老朋友了。”刘文英与华西都市报的友谊,是一路从采访到与被采访的关系升华过来的。

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刘文英长期关注儿科医生短缺现象。2016年省两会期间他提出,儿科目前呈现“高风险”“低回报”的现状,建议国家恢复医学院校儿科专业,探索建立针对儿科医生培养的激励机制,理顺医院儿科利益分配,破解儿科医生短缺困境。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联系刘文英进行深入采访,随后连续刊发多篇报道,系统、全面关注“儿科医生荒”,引发热烈讨论。

改变“儿科医生荒”及时追踪报道功不可没

社会热议及时得到了反馈,2016年2月24日,教育部回应,力争到2020年每省份至少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当年底,四川省卫计委等六部门出台改革意见,明确表示支持2-3所川内医学院校申报儿科学本科专业;支持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5所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开设儿科培养方向。

“改变‘儿科医生荒\’的进程中,华西都市报及时追踪报道功不可没。”刘文英说,多来年,他一直是华西都市报的忠实读者,第一时间介入社会热点事件,是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精神。除了医疗题材的报道,他平时也会看社会、民生、军事等题材的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扎实的采访和新颖的编辑视角,让他常常在新闻报道中读到一份睿智和情怀,“华西都市报对社会热点的新闻敏感性很强,尤其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对‘儿科医生荒\’现象的关注就是最好的例子。”

医生和社会沟通 媒体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好友、密友,一路同行,不仅是一份情谊。提及对“好友”的理解,刘文英连连感慨,好友是真挚的付出和热忱的帮扶,“好朋友就是互相支持呗,我和华西都市报就是好朋友!通过记者长期的深入采访,架起了我与华西都市报友谊的桥梁。这样的深刻接触让我发现,媒体的确为医生和社会的有效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友谊,也构建了刘文英对媒体的认识,“报道的初衷都是善意的,我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共同为社会和谐努力。”

刘文英表示,在今年的省两会期间,他将继续关注国家出台的儿科相关政策、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内容。此外,儿科医生工作现状和社会康养问题也将出现在他的建议中。

得知华西都市报迎来23岁生日,刘文英特地送上祝福,希望华西都市报继续关注医疗工作和儿科工作,“让老百姓尊重儿科医生,媒体的报道更专业、更有力。也希望华西都市报越办越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好友故事

文化圈

今年43岁的任武松,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元市利州区作家协会主席,从华西都市报创刊至今,已和华西相伴20多年,“我和华西都市报不仅是好友,更是老朋友。”

广元市利州区作协主席任武松:

从华西汲取文学艺术养分

1995年,任武松在广元利州区宝轮镇上班,当年华西都市报报道了一个民生稿件,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我当时还是买的复印件,见字如面、相见恨晚,就在那时,我深深爱上华西都市报。”

不久,他调往另一个乡镇任职,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挫折,“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还好有华西都市报的陪伴,是它给予我营养和养分。”任武松说,“每天阅读华西都市报是必做的事情,学习华西,让我的视野开阔不少,由乡镇味儿变得具有国际范儿。”

最让任武松感兴趣的是报纸的民生新闻,长期的浸染,无形之中培养了百姓视角,让他在工作中,注重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这让他收获了朋友,也提升了政治素养。

在华西都市报迎来23岁生日之际,他热情寄语:“不忘初心,热爱华西。传统媒体处于一种转型期,希望新老读者继续携手,共同把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建设成国际性有影响力的大媒体。”感谢华西都市报多年来对城市文化气息的浸染,希望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多关注多报道“书香广元诗意利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

好友故事

文化圈

1995年,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时任达县地区轻化纺工业局副局长的曾凡峻,成了华西都市报的第一批读者,从此便与这位“好友”相伴。

诗歌爱好者曾凡峻:

华西相伴 诗歌世界更精彩

除了阅读华西都市报,曾凡峻还会把精彩的内容剪下来分类保存,并让这些印有铅字的纸张,在退休后的岁月里带给他文学创作的灵感。

“1967年,我从西南财大统计系毕业后,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我习惯用诗歌来记录和抒写情感。”曾凡峻说,2003年退休后,他与华西都市报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家读报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副刊上的文章,他会一字不漏地读完,精彩之处还会用笔抄下来。副刊上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对他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

2013年,一直酷爱诗歌的曾凡峻发起并组建了戛云亭诗社。2015年,戛云亭诗社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曾凡峻当选为戛云亭诗社社长。“但凭山水增灵气,惯用诗词记流年。”他喜欢撰写传统诗词,目前已创作7000余首。

曾凡峻说,通过华西都市报的副刊,不仅开拓了朋友圈,还让他得以与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实现“心灵的对话”,让他的诗歌世界更加精彩。“我把华西都市报当作最知心的朋友,值此23岁生日之际,衷心祝愿好友越来越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业

新闻推荐

鸭儿凼污水处理厂 提标扩容工程投入试运行

鸭儿凼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试运行◎王胜徐英川江都市报记者许亚琴摄影报道本报讯2017年12月27日,在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战后,鸭儿凼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投入试运行并出水,污水处理规模由5万吨/...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