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走进“麻辣味”的《茶馆》品品不一样的文化味儿

四川工人日报 2017-12-22 01:52 大字

12月19日至21日,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携手李六乙导演的四川话版《茶馆》在锦城艺术宫进行了从北京回到四川的第一波演出。在近3个月的期待下这部精心打造的话剧从北京誉满归来,为家乡人民带来了一场冬日里的“麻辣味”盖碗茶。在成都首演的当天,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瞩目这部话剧的演出,演出现场不乏出现为人们熟知的面孔。现场座无虚席,四川话版《茶馆》的演出盛况可谓是一票难求。

经典应活在每个时代

随着三声钟响,灯光渐熄,大幕徐徐开启。阶梯状的大茶馆就那样出现在聚光灯下,没有一点音乐,也没有一句台词,只是这静静的茶馆就让观众惊呼“这也太漂亮了嘛”,之后便是雷鸣般的掌声。

良久之后,一声“三儿,来碗盖碗儿茶!”将观众拉入那人声鼎沸的茶馆之中。与北京人艺版《茶馆》不同的是,川版《茶馆》以倒叙方式入手,老年状态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拄着拐杖,踏着蹒跚的脚步出场,高呼着“莫谈国事”“大清国要亡”“我要建工厂”,拉开了四川话版《茶馆》四川首演的序幕。

舞台上,充满川西民居风味的空间布局、阶梯上错落有致的方桌竹椅、满场飞的白色手巾板、韵味十足的四川方言,还有背景声里小贩口中的“冰粉儿、凉糕、担担面”,以及“悦来茶馆”“德仁堂”“春熙坊”等各色招牌,一幅晚清成都街景图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四川人艺出品的《茶馆》,由川籍导演李六乙执导,直接在老舍原作的基础上,结合主创人员的理解对人物进行诠释,同时融入四川人的性格和表达方式,使人一听便觉得是四川的茶馆。李六艺在重排这部戏时充分尊重北京人艺版的《茶馆》,不仅在音效的处理上做了大量保留,而且剧本几乎没有改动,对人物的处理也有诸多保留,正如他所言这部戏是“致敬”。在李六乙看来,《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但遗憾的是,60年来除了北京人艺,全国其他话剧院没有以其他的形式重演这个经典。 “一部经典剧作应该活在每个时代的舞台上,而不是尘封在书架上。”李六艺说道。

《茶馆》制作人简凡表示,《茶馆》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成都演出,都是讲的北京城的大茶馆,所以空间和时间是没有变换的,因此一些北京元素依然存在。“四川话的诙谐与老舍《茶馆》的内在很契合,我们这次创排只是把北京传统言子改成了四川方言,其他基本没有改变,”简凡说道。她说这部戏融入了乐山话、自贡话、成都话等四川各地方言,所以即使是在四川演出也需要打字幕。

经典人物再演绎

老舍先生擅长于用极简的笔墨刻画人物,《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70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为了展现这众多的人物,四川话版《茶馆》聚集了来自四川省内各个单位的优秀演员,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其中尤其是“三个老头”和“一对坏人”格外引人注意。

在排练场大家都亲切的称呼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为“三老头”。而扮演“三老头”的贾建立、杨新州、孔斐都是有着丰富演绎经历的老演员。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四川视协会员贾建立在《茶馆》中饰演王利发。“因为之前有北京人艺的作品在那,我们不仅不能照搬甚至不敢看以前的作品,因为怕被影响。”杨新州在《茶馆》中饰演常四爷,身为四川人的他觉得生活气息往往在不经意间透出社会大背景,所以他愿意为了一个字、一个语态去不断改变。比如之前他念台词“没有寿衣、没有棺材”,被人提醒应该说“莫得寿衣、莫得棺材”;“抓了去一年多”被改为“抓起去了一年多”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饰演秦仲义的则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孔斐。作为一名忙于影视剧的演员,当他再次走进话剧排练场时,他双脚发抖,因为“敬畏话剧舞台。”为了这份敬畏,他在两个多月的排练时间里勤勤恳恳,每一次走台都是用心用力。“之前在北京彩排时,突然发现我服装上的穗因为静电原因全部炸起来了,跟个刺猬一样,所以之后的演出我把每一根穗都喷湿了,并且要确保到演出结束前都不会干。”

除了老一辈演员非常认真之外,年轻演员们也是很努力的。宋思子、吴祥子这一对坏人CP是由四川省人艺青年演员李智颖、尼玛坚赞出演。他们俩都是第一次演坏人,所以心里没底。于是他们都不停地尝试、寻找合适人物的演出方式。“我喜欢自己摸索、总结,我想给予角色更多的东西,所以每天都在调整,寻找最合适的方式。” 李智颖说。而尼玛坚赞则是通过导演的反应来确定自己的演出方式,“我自己会找一些点,然后找出各种方案来演出,通过套导演的口风、看导演的表情来确定哪些是可以采用的,哪些是有问题的。”

戏里戏外话茶馆

这样一部重塑经典的作品,在北京演出时就引起了轰动,在成都的演出更是“轰轰烈烈”。四川人艺副总经理刘嫈用“《茶馆》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热点事件”来形容这场盛况。“半个多月的时间,有上百万人次参与到这部戏的互动当中来,真的是不可思议。”刘嫈说道。

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彭梵津在看完演出后表示四川话好好听,特别想学。“除了方言,剧中的四川元素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布景中的春熙坊、钟水饺都是地道的四川特色。而茶馆中吱吱作响的竹椅和盖碗茶立马让观众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老成都。川剧、金钱板、四川清音不为熟知的曲艺门类也在舞台上为观众们带来了巴适得板的四川味道。”

也有观众觉得,如果改编尺度更大一些就更好了,“把反映北京的故事用四川话验出来,虽然很好,但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茶馆》本身的故事、人情和语言,都是地道老北京的。除开北京城,哪儿也没有伺候老佛爷的大太监会跟茶馆里买老婆。如果把其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变成四川人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直接把北京的故事变成四川的故事,这样也许会引起更强烈的反应,也才真正是属于四川人自己的茶馆故事。”戏剧爱好者邹书标说道。

该剧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多少年来,北京人艺的《茶馆》被认为是不能改的,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今天终于看到一版不一样的《茶馆》了!拉开大幕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行了!\’因为它的形式是独创的,打破了以往的模式。李六乙导演的四川人艺《茶馆》的成功,不仅仅是戏好,而是它突破了禁忌,突破了不正常的习惯性的理念,为中国话剧打开了一扇闭锁的窗。” 北京人艺1958版《茶馆》“秦二爷”的扮演者蓝天野说道。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给了这部戏高度的肯定,“可以说,这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这是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献礼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这是一次回望经典、致敬经典、再铸新经典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陈秋名文/图

部分图片由省人艺提供

新闻推荐

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程”

(紧接第一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务必将“四项重点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夯基蓄势、强力推进。抓好“四项重点工程”,要注重整体协同、相互呼应,既整体谋...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