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老成都七十二行 全能灰塑艺人潘有余:能写能画能设计能操作

成都晚报 2017-11-09 04:32 大字

○吴志维

1962年,18岁的潘有余考取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因时代原因,一年后,出身书香之家的他丧失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不得已开始了在阿坝州的建筑工作。他多思善悟,什么东西搁在脑子里,半夜睡醒都在想:前人为什么做得好,自己的作品差距在哪里,如何改进……勤学苦练且身怀绘画和雕塑技艺的他很快进入角色,无论制图、修建、装饰,都是一把好手。很快在众多工人中脱颖而出,他操刀修建的碉楼,连羌族的老工匠都不得不服。

潘有余说,灰塑不是一个专门的行当,它处在建筑、雕塑的边缘,过去都是优秀泥瓦匠的活路。他当年从事泥水工作就开始做灰塑,最早,给屋檐做“火镰扣”,就是最简单的。后来逐渐揣摩和仿造前人的范例,“只要勤学善悟,舍得用心,就一定能做好。川西匠人都很聪明,一看就会,超越前人,加上我本来就是学雕塑的。”

古镇、古街、古建筑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他们经时光磨砺,仍保留着当年的面孔和岁月的痕迹。如果经过修缮后,都可以用“崭新”一词来形容,那将是古建筑最大的悲哀。这种悲哀,让游客叹息,更让热爱古建筑的专业人士痛心疾首。2006年,安仁树人街、裕民街附近的15座公馆开始修缮,包括重建1972年毁坏的万成堰纪念碑。潘有余担负了将纪念碑修旧如旧的任务。经过寻访,找到了纪念碑的石刻碑心和纪念碑的老照片,剩下就靠潘有余的手艺了。

潘有余首先在纪念碑的原址发掘,找到了当年纪念碑的基础。拿着老照片,他开始根据基础尺寸和当年材料的尺寸推算,万成堰纪念碑是一座约10米高、带底座和四角攒尖顶的砖结构建筑,外观糅合了塔和碑两种建筑的特点。胸中有了图纸,他开始在纪念碑附近的瓦砾堆里寻找可以使用的老砖。老砖有限,于是潘有余决定将老砖优先用在纪念碑的表面,碑身内部使用新建材填充。据考证,万成堰纪念碑四面都有石刻碑心,遗存的碑心只有一面。潘有余据此推理,复制了另外三面的石刻碑心。他又根据文献记载,复制了纪念碑基座上的题刻。恢复纪念碑四角攒尖顶对潘有余来说更是驾轻就熟了。2007年春日里,万成堰纪念碑容貌依旧,重新登场。

潘有余认为,灰塑技艺的高低固然影响作品的好坏,而对公馆建筑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对公馆主人秉性的把握,更是是否传神的关键。在安仁公馆门楼灰塑的修缮中,潘有余充分考证原有灰塑的题材、形态、工艺和材料,尽量让自己做出来的灰塑忠实于原作。就这样,在潘有余的主持和操刀之下,安仁一些重要的公馆重现了民国时期的本来面目。

潘有余是少有的能写、能画、能设计、能操作的灰塑艺人。他一直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出一本川西古建筑艺术方面的书,另一个是将灰塑技艺传授给热爱这门艺术的有志青年。他说:“我的想法很简单,怕前人的东西失传,我们应该传承下来。”在潘有余的构思中,那本书,应浓缩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特别是林盘中的民居和公馆建筑的木作、瓦作、泥作、石作、蔑作等技法。要让后人拿着这本书,就可以照着书做,像教材一样传承技法。他常常叮嘱徒弟:“手里的工具,要当成一支笔,把灰塑当画国画,大胆地利用明暗关系做出立体的效果。”做他的徒弟,不交学费,还有不低于一般工人的工钱。潘有余说,只有这样,热爱灰塑的年轻人才乐意来学,安心地学。你要压榨他们,他们就不会真心地学。潘有余说:“如果有热爱灰塑艺术的青年愿意学,你却把人家拒之门外,人家也会去别处求学,直到成功,只是走点弯路。我不愿意人家走弯路。”

新闻推荐

省政府2018年立法项目 公开征集意见 涉及工伤保险、大数据发展等

昨日,四川省政府法制办汇集的省政府2018年立法项目在省政府网站登载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征集意见的立法项目共8件,其中地方性法规项目4件、规章项目4件,征集时间为11...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