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愿理想的光芒普照现世土壤 ——读刘裕国近作有感

遂宁日报 2017-11-26 09:12 大字

■李昱瑾

作为四川知名作家、资深新闻人,刘裕国涉猎广泛,著作颇丰,从新闻报道到文学创作,其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评论、报告文学等屡获大奖。这位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家,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以文著史的第一线,勾勒出了一幅伟大的四川发展画卷。在他笔下,现实四川被构筑,四川精神被弘扬,四川人民被歌颂。

一、一双“热眼”看世界

作为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的副社长,刘裕国多年来奋斗在新闻工作的第一线。他深情地关注着四川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他的双眸聚焦在四川的伟大工程建设、“三农”问题、民生问题、扶贫攻坚、抗震救灾、金融改革、教育医疗、文化传承、绿色发展、法治建设、党建公务等方方面面。他多年来笔耕不辍,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记录四川省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四川改革发展之歌。

从刘裕国的新闻报道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正如2016年他受邀在成都大学做“小人物也能上大报”主题演讲时所阐述的新闻理念——以小见大,即“用小人物凸显大时代,从不起眼到抢眼”,他践行着这个理念,致力于从普通人身上挖掘时代精神。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创业大学生、盲人心理医生,也有抗震救灾的普通村民、深受病痛折磨的小姑娘及照顾她的白衣天使们。他保有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坚持正能量书写,为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种“小人物主导观”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得到了深刻体现。多年职业生涯,使他极善于捕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丰富的采访经历、充沛的思想情感,透过他那双饱含深情的关怀之眼,借助生花妙笔,终于得以成章。《蜀盐说》中大量的盐工盐贩、穷苦百姓及盐场场主、盐监官、盐务使被他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跟着这些人的痛而痛,伤而伤。也正是由于对小人物及其生活、情感的关怀,才成就了这类文学性与故事性俱佳的小说。

二、英雄人物民间起

对典型人物进行加工再塑造是刘裕国的长项。他的作品里有许多鲜活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蜀盐说》,揭示了男主人公卓童勤劳勇敢、不畏强权、重情重义、爱国爱民的高尚品格。正是在卓童这个古代川人英雄的带领下及北宋文豪苏轼的支持下,卓筒井这项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发明才没有被当时的贪官污吏和既得利益集团所独占,最终得以广泛使用,造福于民。

除了塑造英雄人物,在捕捉普通人物的个性及其闪光点方面,刘裕国亦是一位专家。他们与采访对象同喜同悲,他们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告诉了我们谁才是这个时代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谁才是文艺创作应该描写的对象、应当歌颂的灵魂。

就是那些正在创造历史的,生于现世却不为现实所惑的,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及高贵品格的,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人,就是那些时代的进步者。他们就是英雄。

三、坚持文学教育观

不管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艺论断“诗言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赋欲丽”,还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但丁、康德、歌德、黑格尔等人的艺术模仿论、寓教于乐说、文艺的社会功能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命题,千百年来,中西方学者从未放弃对文艺的本质、作用和功能的探讨。

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组成力量,人民文学是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过程中诞生的。其时民智未开,亟需获得思想启蒙,一批学习了西方先进文化理念的思想家、文学家以笔为刃,直面黑暗社会,吹响革命号角。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革命先驱就明白了文艺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使人振奋昂扬,团结抗敌,也可以使人萎靡沮丧,消极绝望。因此,人民文学从诞生之初起,其血液里就先天地含有为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的基因。

刘裕国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这种力量,发挥了文艺的社会教育功能。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平凡人物的伟大与崇高。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但可以达到思想共鸣,也会在阅读后不断地反思人性,反省自身,反思牺牲与奉献,反思生死存亡,使人对真、善、美心存向往,使人对生活充满希望。

四、四川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刘裕国已经用他的作品告诉了我们,四川文学要有精神,要有筋骨,要书写巴蜀气派、四川风格,就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要坚持文学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个基本价值观。

首先,文艺来自于人民,来自于人民创造的整个社会。这里的人民,指的是过去、现在、将来奋斗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个普通人,是刘裕国笔下千千万万的普通盐工、村妇、士兵、基层干部、村民、乡民、学生、商人,他们经过艰苦磨难、斗争、奋斗,具有一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们勤劳勇敢、百折不挠。当代四川文学,就是要观察这些人,将他们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推动付诸笔墨。

其次,当代四川文艺要服务于人民,也要服务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由过去的“填饱肚子吃饱饭”转而要求“慰藉精神与灵魂”,当代四川文艺正是应对这种高层次需求的产物。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否意味着四川文艺只能歌颂“高大上”或者书写主旋律?其实,人民不是单一的个体,是群体,是普罗大众,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别年龄,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的聚合体,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当代四川文艺的创作内容与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式与分众化的,一味脸谱式的歌功颂德也会引起社会的反感。但是,即便是那些旨在揭露社会现实的创作也要给人以信心,不能为了黑暗而黑暗,为了萎靡而萎靡。

五、四川文艺工作要重点关注青年群体

据官方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约3.53亿,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供给需求庞大的读者群,如果四川的文学家们不能放下身段,努力观察书写年轻一代的生活,用新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内容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估计过不了几年,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会出现在文艺领域。这个问题四川如是,全国如是。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当前四川文艺工作的重点应该针对什么人群?是50后、60后,70后、80后,还是90后、00后,甚至是10后?个人认为,当前四川文艺工作要重点考虑80后到00后这一大批人群。这一批人,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他们没有当过知青下过乡,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但是他们有他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他们的思想、情感与愿望,这些都是我们四川文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四川文艺要给他们向前进步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光是先辈的任务,更是当代青年以及下一代少年的任务。没有文学的复兴,就谈不上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的复兴,因此,川派文学一定要出大师与巨著的问题,以及如何使川派年轻作家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四川文艺工作要重点考虑的范围。

总而言之,从刘裕国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四川文学既可以描写阳春白雪,也可以刻画下里巴人。传统的精英文学家们应当尝试着走下神坛,既可以继续写那些严肃、庄重、意义重大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新时代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需求书写不同的类型作品。

刘裕国的作品,是当代四川文艺浪潮中的绚丽浪花,这朵朵浪花,将四川的过去与现在一一呈现,对于进一步加强四川文化软实力建设,强化四川文化影响力,使之成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国人既然能够创造如此巨大的中国奇迹,取得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也必然能够登高望远、居安思危,重拾文化自信。

■本版稿件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组文

新闻推荐

四川省将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严打涉校涉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本报讯(记者赵子君)记者昨日从省教育厅获悉,23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代拟稿)》(以下简称“《意见》”)开始征求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四川省中小学、幼儿...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