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住一个月就能酝酿出写作灵感? 文学“走出去”不可急于求成
一家有雄心,当然也相当有财力的出版社日前推出了一个“作家居住地”的写作计划,把一些著名作家送到遥远的异乡,管吃管住,希望异乡的生活环境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为了让名家们更多更快更好地“生产”文学作品,出版社也真是煞费苦心。
不过,“居住地写作”靠谱吗?
这家出版社一口气设立了6个作家居住地,国内有3个——北京、四川李庄、西藏拉萨,外国有3个——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英国的爱丁堡和捷克的布拉格。被派去入驻的中国作家们要在当地住一个月左右,他们并没有被规定要完成创作任务,但一定要自己买菜做饭,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这种“居住地写作”其实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写作计划”有相似之处。都是把作家置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让他们生活一段时间,体察民风民俗,在此过程中迸发新的灵感,从而推动写作的进程。只不过,国外大多是当地邀请作家去,提供食宿,参加的作家如同做客。这个“居住地写作”计划则是中国出版社将中国作家送到异乡去,这也可以看出中国出版社的财力雄厚,当然也能看到国人“走出去”之心十分急切。
“居住地写作”计划被认为将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按照组织者的构想,既然中国的作家亲身到了当地,通过感受民风民俗写出来的文字,肯定是很契合当地人的口味的,同时他们会尽快将这些文字翻译成当地语言,让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多地为当地读者所了解。
事实上,从入驻作家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也是很满意的。马原十分崇拜捷克作家、《好兵帅克》的作者哈谢克,他入驻布拉格后,寻访了哈谢克的所有故居,后来捷克的国家图书馆还邀请他以哈谢克为题进行讲座交流。
应该说,把作家输送到文学“走出去”的目的地进行创作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果作家根本不了解当地读者的口味,只是在家里闭门造车,那写出来的作品要想“走出去”是有一定困难的。不过,如此强行注入的做法,让人感到还是急了点,文学创作是一个逐渐酝酿发酵的过程,如果作家对某地不神往,即便住再长时间也未必能促发作品的诞生,更何况现在的“作家居住地”计划只住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越是本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果写作的目的性太强,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走出去”,那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类似“作家居住地”这样的写作计划固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还是要少一点急迫之心才好。郦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毛馨怡)昨(23)日下午,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祭拜三苏仪式在三苏祠博物馆举行。市政协主席王影聪参加。据悉,祭拜三苏仪式是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的主要活动...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