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探索科学 精益求精行医 ——访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江涌
■本报记者 刘墨
颅内动脉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陌生的医学术语意味着很高的致死致残率,“关于脑损伤的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经过10余年的实践,脑损伤的早期治疗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也让更多的患者因此获益。”日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江涌主持的科研项目《APOE基因亚型核转录效应调控SAH后小胶质细胞极化对白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我们希望通过对早期脑损伤的进一步研究,研发治疗脑损伤的药物,提高患者生存率,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一切只是开始,任重而道远”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江涌在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及颅内肿瘤,尤其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有较深造诣,“我们川南地区的脑出血的发病率很高,致死致残率也高,特别是颅内动脉瘤出血,大概有1/3的患者还未到达医院就死亡,只有不到1/3的患者能得到治疗但治疗效果却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
关于脑出血研究,江涌率领团队一直走在学科前沿,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让他更注重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我们的项目与美国的科研机构也有合作,希望通过研究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能研发出药物或者治疗方法,减轻、治疗脑损伤,降低脑损伤的致死致残率,造福于患者。”江涌笑笑说,“不过,这一切还只是开始,任重而道远。”
“不忘初心,才能始终前行”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在江涌的名字之前,各种头衔和职务意味着繁杂的工作和事务,每日的安排总是很紧凑。病人来了,他早上8点就进手术室,做完手术,再赶去开会,会议结束又赶回来做下一台手术或者其他的事务,直到把当天的工作全部完成。每周与项目团队的讨论会议雷打不动,随时关注科研项目的进度,分析讨论。为保持与学科知识更新同步,还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花时间研究最新的学术理论。一方面,他手上有大量的临床医学工作,“临床经验非常重要,为科研明确方向。”另一方面,学校的、医院的许多工作他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也需要参加,周末经常都是在各地奔波。
“合理有效安排时间,注重团队合作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对于时间的安排,江涌有着自己的心得。他的身后,有着强大的团队支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创立于1977年,是川南地区首先建立、技术力量强、人才优势明显的学科,更是神经外科专业的四川省重点学科。“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工作的,与团队相互信任,充分合作,才能将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
工作繁杂,但江涌依然执著。“不论身处何处,记得自己首先是一个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是职责所在。不忘初心,才能始终前行。”江涌说道。
新闻推荐
记者11月16日从省民政厅获悉,今年以来,四川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履行牵头协调和兜底保障职责,儿童关爱保护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全省排查出9.5万余名无人监护和父母无监护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委托监...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