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时代的记录 历史的见证 ———读《1894中国纪行》

烟台晚报 2017-10-15 10:42 大字

王永福游记类的作品,笔者读过许多,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但大多是不同作者、不同景观的短篇选集,零零碎碎,形不成全面的整体印象。中华书局于近期出版发行的《1894中国纪行》,为同一作者、同一时期在同一国家所见所闻的长篇纪实,既有山川景观、地理风貌,又有社会生态和政治现状,是时代的记录,历史的见证。《1894中国纪行》一书的作者乔治·厄尔斯特·莫理循,是苏格兰裔澳大利亚人,早年以旅行家和记者著称,随后以政治顾问和藏书家闻名,是外国近代来华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亲身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日俄战争、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窃国等重大事件,因其对当时中国的权威报道,以“北京的莫理循”闻名西方世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独特的视角,使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

既然是游记,理所当然的要描绘沿途的地理环境和山川风情,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旅行家和记者的特长。莫理循运用生动的文字,充分展示了一路上目睹的自然风光,表现三峡景色,包括小舢板在江面上拦截运输船兜售蔬菜的繁忙情景,为我们提供了轮渡时代之前江面上的盛况,有如影视镜头的立体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就这样,第一天的行程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方,远远就听见声音,那是长江上最凶恶的险滩,名叫新滩,奔流的咆哮声彻夜在耳际轰鸣。次日一大早,我们离开新滩镇,来到对面河岸下的险滩附近,景色令人激动。旋转的急流,声如雷鸣,泡沫喷涌。在上面一点,一列横跨江流的岩石像一道江堰一样排开,在它的后面拦截出平静的深潭。岸边铺满了鹅卵石。岸上的几群纤夫蹲在岩石上,看洋鬼子和他的小船……”好一幅有声有色的江行图,让人过目难忘。

莫理循的南方之旅,主要走的是水路,行进在长江大通道上,除了领略沿岸的自然风光,也目睹了商船往来的经贸活动,如实地记录了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作者翻过梁玉山,走在风仪到下关的驿路上,但见人潮滚滚,“有些明明白白是欧洲人,有些清清楚楚是印度人,还有云南土著、西藏人、广东商贩和四川苦力……”在川滇交界处的一个叫滩夹的乡村镇市上,作者不仅亲眼所见琳琅满目的商品,还看到来自武昌和印度孟买、曼彻斯特的产品,名副其实的国际市场。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注意对路见人物形象的刻画。首先是注意对一路之上生死与共的身边人员的描写。轮渡是机械作业,而莫理循乘坐的小舢板,在急流险滩上前行,全凭船工们的沉着勇敢和技术操作,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作者描写了船工们的机智果敢,几次在穿过险滩千钧一发之际,都是由于船工稳妥处理、时机准确、手法无误、拿捏精准,最终都化险为夷。莫理循对此深表赞佩,由衷感激。此外,莫理循相当客观地表现了中国人的勤劳、诚实和友善,尤其对中国妇女给予良好评价。他说“我在中国见过一些在任何欧洲都市都堪称美丽的姑娘”,“比日本女人更有才智和发展潜力”,“更加纯真和含蓄”。当然对当时中国妇女裹脚的恶俗也提出了批评。认为“中国人以‘三寸金莲\’为荣,实则是让人难受的畸形”。

作者在写人物时,特别擅长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外貌乃至细节勾勒人物性格,有如小说家的笔法。比如莫理循一次在晚餐时,前去拜会一位传道士,正在客厅等候时,“门开了,一位独身女士走进来,样子有点凶,高大如军中壮士,迈步如骆驼,她用发夹剔着牙齿。她礼貌地表达,没有请我们吃晚饭的歉意。她透过眼镜,注视着我们说道:‘实在抱歉,我们不能请你们吃东西,我们刚吃完,没有什么东西剩下了\’。”几句话,就揭示出这位女人的性格。

莫理循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官场的腐败,群众生活的贫穷,民不聊生的惨状,给后来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莫理循从离开湖北到缅甸边境,走了一千七百公里,途中无处不见罂粟,人们种罂粟的面积远远超过了种庄稼。政府虽然表面上禁毒,但往往禁毒者就是大烟鬼。连为作者服务的苦力,赚来的辛苦钱,也都抛撒到鸦片上面。吸毒者无处不在,成为一种社会灾难。而当时清政府有国无防,军力衰弱,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就连受政府派遣负责安保的兵丁,随身佩戴的手枪,枪膛转不动,击锤断掉一截,而且没有弹筒,纯粹是摆设。作者在大理城见到城墙只有三英里半,而且没有装配城防武器,只有城门附近扔着几门旧式铁炮,还半截埋在土中。兵衰国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这就是莫理循1894年中国之行亲眼目睹的社会现状。但他也如实地记录了黑暗中的光明点,歌颂了开明廉政的官员形象,指出“东川是我曾经游历过的最迷人的城镇之一,它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管理得最好的城市,知府是个卓越的启蒙者,他用中国人很少懂得的公正治理地方”。《1894中国纪行》还穿插了大量反映当时自然生态和社会现状的图片,图文并茂,更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如果说近代文学史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官场现形记》是中国作家运用文学手法对当时社会作的深刻揭露,那么《1984中国纪行》则是一位外国记者通过纪实的文字,记录了那段历史状貌,可以相互印证,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那段历史。

新闻推荐

柬埔寨副首相来访 力荐暹粒给四川当“朋友”

10月11日,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前排左三)参观访问川企。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到访四川已有5日。这几日,这位82岁的老爷子用脚步丈量着这个地方。他去的每一个点位,都有独特的四川韵味,走的每...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