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50年“唱月琴” 清音传承人的艺术人生

南充日报 2017-10-12 06:01 大字

●本报记者 杜杰

琵琶加月琴,汉服配旗袍,打着颇具节奏感的快板,翩翩长袖间萦绕着声声“清音”……10月8日,70岁的川东北清音传承人张正玉带着自己组建的艺术团,在庆祝从艺50周年音乐会上,为果城市民带来了一场风味独特的清音音乐会。

14岁学习戏曲 如今是川东北清音传人

擦粉描眉,涂唇抹红,身着一件绿色长袖汉服,头戴发冠,时而如痴如醉地弹着月琴,时而打着快板扭动灵活的腰肢,时而舞动长袖翩翩起舞……在10月8日庆祝从艺50周年音乐会的舞台上,70岁的张正玉忘却了年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人生之中。

“我14岁就开始学习戏曲,曾经跟随南充著名花鼓艺人谭金玉学习唱清音,老师的不倦传授和我自己的刻苦学习,使得我对清音这门戏剧艺术十分着迷,50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放弃清音演唱。”高鼻梁、大眼睛,尽管年过七旬,张正玉的五官仍然十分精致,说起自己热爱的清音艺术,彩绘般的妆容依旧遮挡不住她满脸的喜悦和兴奋。

“西风飒飒雁门关, 怀抱琵琶马上看, 王昭君奉旨出塞和北番……”经过50多年的艺术修炼和沉淀,如今70岁的张正玉是川东北清音传承人,张口就能唱上一段,四川清音经典曲目《昭君出塞》经由张正玉唱出,韵味十足而又余音袅袅。

组艺术团进乡村演唱 50余年传承不停

20年前,张正玉丈夫去世,如今她的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退休后的张正玉便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多年来,张正玉一直致力于对清音的抢救、整理、传承,并成立了艺术团,带着一帮退休和待退休的“小姐妹们”,在戏曲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在戏曲的人生里享受安乐。

“清音在过去是一种没有文字记录、只凭口耳传授的地方性曲艺说唱艺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清音这种艺术形式,对清音艺术的传承更是少,我想通过组建艺术团的形式,让大家能够真切感受到古老艺术的魅力,以唤醒人们的情感,为清音艺术的传承尽微薄之力。”张正玉不仅擅长二胡,像小鼓、扬琴、盘碟等一些清丽乐器也十分熟练。平时,她还在家里练习中阮和扬琴,当然,吊嗓这项基本功是她每天不可少的必修课。

“练习清音,尽管每天单调又重复,但这是我的爱好,是我的职业,我觉到手中的乐器有生命,我能跟乐器交流情感、对话,我们之间有一种情感共鸣。”多年来,张正玉时常带着艺术团到偏远乡村,义务为村民演唱清音。

艺术使人快乐 要把清音发扬光大

“四川清音是一门比较古老的艺术,它不拘泥于舞台,表演形式灵活,题材又广泛。”张正玉说,她和她的艺术团还取材脱贫攻坚等内容,编成清音曲调,到田间地头,为乡村老百姓带去了一个个“记党情、感党恩”的清音小曲。

如今,在张正玉的艺术团中,53岁的任秀清是戏曲团团长,62岁的费云清是舞蹈队队长,这两位是她正在下大力气培养的清音接班人。此外,团里还有8名业务骨干,她们每周二和周四都要排练一整天,除了练习传承清音之外,团里的主攻方向还有京剧、黄梅戏、川剧和流行歌曲等。

“清音短小精致,曲调优美,将清音的传统和现代艺术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大的艺术生命力。”如今,七旬老人张正玉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戏曲世界里,而她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清音这门古老的艺术,希望清音能够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新闻推荐

凉山发现多处遗存 出土一件青铜权杖 静静安宁河畔 曾上演先秦版权力的游戏?

陶器组合安宁河畔,河风掠过考古工地,带来些许凉意,考古人员望着眼前的半地穴式房址,有些豁然开朗。这些流行于北方的建筑,主打防寒保暖功能,在西南地区首次大规模出现,或许还存在某种季节性使用的可...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