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医学人工智能离我们有多远?

四川日报 2017-09-14 08:06 大字

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将医学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重点任务进行推动

医学人工智能成为2018年科技部重大专项的重点

医学人工智能在大型医院的运用

    可以让医生把更多精力用在疑难病症治疗上

还可提升基层医生诊断的准确率

更能成为实施分级诊疗的好帮手

深阅读

把病者的医学影像输入系统,十几秒或者更短时间里,系统经过高速比对后,病人所患病症的结果便出现在屏幕上,医生再据此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这样的一幕,不久后将在一些大型医院成为现实。

如今,“人工智能”不断走进人们生活,在医学界也不例外,现在仅国内就有近百家科研机构聚焦这个既可提升患者就医效率,又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领域。

从今年4月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唐承薇教授带领团队,与四川希氏异构医疗科技公司合作,着手人工智能在内镜上的运用研究。唐承薇教授说,尽管目前还处于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期阶段,但可以预见,今后人工智能将给患者及基层医务人员带来很多益处。

我国医学人工智能已走在世界前列

今年7月26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希氏异构医疗科技公司联合成立华西-希氏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今后两家将开展系统性的医学人工智能研发、转化、应用和推广,研究范围涉及消化内镜、病理、CT、MRI、超声等学科的医学人工智能技术。

8月20日,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医院在安徽挂牌,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下线”,将在医院的管理、快捷就诊、辅助医疗等方面服务患者。

8月25日,作为我国医学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的北京郁金香伙伴科技有限公司(Airdoc)与淮北矿工总医院联合建立了人工智能医疗合作示范基地。该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已能对由于糖尿病引发的眼科疾病进行有效识别和辅助诊断。北京郁金香伙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京雷介绍,眼科和全科医生只需使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患者眼底的照片并上传至该系统,并输入患者的一些疾病相关信息,系统就会在非常短时间之内,返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析参考建议。“经过医生核查后,可以通过系统直接打印诊断报告给患者。”

目前在我国,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研究与应用已延伸到多个层面,医院管理、新药研发、基因研究、医学影像、可穿戴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人工智能的身影。

“从研发机构的数量和研发成果看,在医学人工智能上,中美两国已走在了世界最前面。”张京雷告诉记者,在医学人工智能的研发上既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实力水平,同时还需要人口基数作基础,才会使研发更具市场和吸引力。此外,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推进医学人工智能的有利条件。

省人民医院手术机器人微创中心主任王东,是目前省内运用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例数最多的医生。,“医学人工智能在大型医院的运用,可以减少医生的重复性劳动,让医生把更多精力用在疑难病症上。”王东告诉记者,对于基层来说,还可以提升基层医生诊断的准确率。王东透露,9月16日中华医学会和四川省医学会将在成都共同举办全国第二届医用智能大会,在这个会上,医学智能化的发展与运用将成为热点。

医学人工智能将成为分级诊疗的帮手

8月27日下午6点,记者来到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刚刚上完门诊的唐承薇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据她介绍,从今年4月起,她的团队接受了人工智能的研发项目,现在只需通过手机云端传输,将一组胃镜图像上传,不到10秒钟,系统就能准确地筛出息肉、新生物(胃癌)和静脉曲张3种消化内镜检查常见结果。经过测试,这项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这3种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初期准确率已经分别达到92.7%、93.9%和96.8%。

在国内也有研究机构在对胃部疾病进行人工智能研发,但这些机构都是仅针对胃癌这一种病,而华西医院则扩大了研发范围。唐承薇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多研发常见病、多发病,才能更有实用性,也符合更多患者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

据唐教授说,华西医院这套人工智能项目的研发一旦成功,将对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带来巨大的好处。现在四川省正大力实施分级诊疗,而华西医院接受的大量患者中,就有不少是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治疗的,但由于对基层诊断水平等的担心,一些患者宁肯多跑路、多等待也要到华西医院来看病。而人工智能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准确率,常见病、多发病就可以在基层进行治疗,而那些真正患重病的患者,再通过绿色通道转到大医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

“相信医学人工智能将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上发挥积极作用。”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希氏异构医疗科技公司共同成立华西-希氏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的发布会上,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对此充满期待。

据了解,自四川省大力实施分级诊疗以来,已有众多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医联体,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患者在基层的医学影像资料传到上级医院进行分析,已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一旦各类疾病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系统成功开发运用,将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广泛运用

未来医学人工智能是否代替医生

医学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使得一个敏感的话题进入公众视野: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医生?

去年8月,IBM的“沃森”人工智能系统,在日本仅用了10分钟便诊断出一位60岁老人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这虽然只是个例,却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医生浮想联翩。

“很难想象今后我们去看病时,面对的是一台冰冷的机器而不是有温度的医生。”因患有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经常去医院的成都市民杨关说。的确,杨关的担心不无道理。

“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记忆、计算功能,这是人类所不具有的。但人工智能只能对人们输入的东西经过高速运算后得到一个有针对性的逻辑上的建议,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必要的灵活性或根据病情发展制定完整的治疗方案。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医生的好助手,却不能成为医生本身。”张京雷对记者说,在现实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需要根据影像来诊断患者病情,还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这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完成的。在张京雷看来,医学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人工智能的学习是靠模型参数构建,而人类的学习是靠神经元,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是在计算,而人是逻辑分析,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靠计算,人类靠逻辑思维。

唐承薇的看法也是一样。“人工智能毕竟是靠人在进行程序、内容的输入,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在极短时间里做出结论,但最终的诊断还需要医生做出。”唐承薇说,在临床医学上,有些病情是突发的,需要医生综合各类情况。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识别,却不能对新出现的事物进行分析。

5年时间运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做了600多台手术的王东,对手术机器人有着更多的了解和感情。“手术机器人的产生,为微创手术带来了一次革命,但手术机器人可以为医生提供帮助,却不能独立实施手术。”王东说,“在外科领域,外科医生常常需要根据患者体内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置,这需要有应变能力,而非模板化程序。现在人们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热衷于‘人机之争\’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如何使‘人机\’完美配合,让患者利益最大化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医学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还需政策配套支持

医学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势不可挡。今年6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将医学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重点任务进行推动,医学人工智能也是2018年科技部重大专项的重点。

“医学人工智能已得到高度的认可和重视,但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多支持。”唐承薇说,比如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此外,还需要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完善。“医学人工智能进入临床是迟早的事,但如果进入临床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配套,一旦碰到问题会很难解决。”

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但在临床医学上,没有哪个医生可以保证一辈子不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医学人工智能也一样,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就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政策,才能保障医学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

而作为研发机构负责人的张京雷则思考着另一个问题,那便是市场价值。

在他看来,企业投入资金、人力研发人工智能既要得到社会效益,同样也应有经济上的收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医学人工智能的运用是在医疗机构,而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是公益性质,不可能额外收取患者费用。尤其是今后医学人工智能还将大量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一旦医学人工智能投入临床使用,希望政府给予相应配套的资金支持,或者纳入医保范畴。”张京雷建议。

“人工智能需要发展,还需要解决人们的观念和普及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王东站在另一个立场看待人工智能面临的问题。他说,手术机器人在欧美已经使用多年,并成为大型医疗机构的必备设备,而在现实中,病人还有一部人对手术机器人持怀疑态度。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人们对医学人工智能的了解,并接受逐渐增多的各类医学人工智能技术,使医学人工智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新闻推荐

男子汉组合 一张社区文化“新名片”

参加演出。领队李新忠在训练中。在东区瓜子坪街道青年路社区,只要提及“男子汉组合”,无人不晓。这支“男子汉组合”是今年2月成立的,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可已经声名远扬。这是一...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