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川大的扫盲舞会

成都日报 2017-09-10 22:58 大字

往事

赵阳(成华区)

宿舍的几个兄弟伙又开始拼命捯饬了:先是头发,镜子不够使,双手就是最佳导盲工具,“三七分”还是“四六分”全凭手感,发蜡是稀罕货,喷雾型的啫喱水不一会就在气味不大好的男生宿舍充当了临时的空气清新剂;然后是脸,不知谁弄了一瓶大宝SOD蜜,几个人抢得那瓶子在桌上直打转;最后是皮鞋,不管质量好赖,一定要跟脚,我没钱买,就到隔壁同学那借一双撑门面——20年前,川大还是四川联合大学,学校名字后面长长的括弧里兜着两个大名鼎鼎的学校——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被一条“文化路”天然分成东区和西区;那时候,计算机还是286,网络压根不盛行,手机还是砖头大哥大,宿舍楼只有值班室那个小黑白电视播着琼瑶剧给看门老大妈解闷。于是,周末的扫盲舞会就成了绝好去处。兄弟伙捯饬完毕,西区“团员之家”,咱们走起!

说是“扫盲”,并没有“师傅”。我们这些刚入校的,主要还是图新鲜、看热闹。7点钟开场,花1块钱买张票进去,晃来晃去的舞台灯像是懂艺术的幽灵,在舞池里跟着音乐的节拍肆意地放亮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只不过再漂亮的脸蛋被灯光忽然扫过,都会有些惨白,我不禁想:涂那么多SOD蜜多浪费!几个人在墙边的长条凳子上蹑手蹑脚、悄咪咪地坐下,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地形:左边的那一堆人看起来是组团来的“娘子军”,气质飘逸之间带着点浪漫气息,估计是文科生,八成是中文系写诗的妹子;右边的一坨人西装穿得都好整齐,应该是高年级的学长来解决单身问题的。眼睛左瞄右瞟之时,广播响起,舞会正式开始。一般都是慢三、慢四暖场,然后是恰恰、伦巴热身,接着就是快三、快四,把气氛燃烧成“热情的沙漠”。还有人点歌,DJ和播音是学校广播站的女站长,总是把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人越来越多,气氛也越来越让人难耐上场跳舞的冲动。好心的师兄对我们这些“小鲜肉”说,别像个木桩子似的在边上杵着,光看永远学不会,大胆出击、邀请女孩跳舞,才会学得又快又好。我们宿舍的几个家伙,出门时一个比一个积极,到动真格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胆小。最后,还是西北人耿直,来自兰州的大许去请女生跳舞,带了个好头,大许说“怕啥么,最多就是踩烂了她的鞋,赔她么!”后来的事实证明,粗犷的大许很有天分,学得很快,也很少被拒,竟然一路成长为舞林高手。

有贼心无贼胆的我,很喜欢听舞会的音乐,更喜欢看那跟着音乐翩翩起舞的优雅,觉得这真是莫大的享受。花1块钱,就能拥有一个晚上的精神娱乐,就算第二天不吃肉都大大地值得。至于上场嘛,我还真是“舞路”坎坷,因为个子不够高,经常被挑剔的女生以各种借口拒绝,最常见的就是一边满脸歉意地对我说“刚跳完有点累”,一边笑盈盈地接受高大帅哥递来的手。尽管扫盲舞会并没有让我成为驰骋舞池的干将,但终究也算是给我扫了盲:我几乎每个周六晚上都雷打不动地去舞会,日积月累就对舞曲的编排和中间的串场很有些心得,一次偶尔的机会和广播站的女站长交流了一下,这个漂亮的师姐竟然对我大有好感,后来更是邀请我一起做舞会的DJ。

可惜这样的日子着实短暂。千禧年前后,“团员之家”被拆了,网络、电脑逐渐把大家的日子留在了宿舍里和屏幕上。20年过去,参加扫盲舞会时的那份年轻的热情还历历在目。

新闻推荐

岁月如歌 “惠”馈园丁 四川建行为教师节献礼 □本报记者 唐荣

□本报记者 唐荣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