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有地域特色的军旅小说——读卢一萍小说集《父亲的荒原》

华西都市报 2017-09-10 22:28 大字

——读卢一萍小说集《父亲的荒原》

□郑润良

军旅文学批评家朱向前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呼吁青年军旅作家必须寻找军营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合点,提升作品的文化和思想底蕴,“真正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二摇篮\’……和那儿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生活形态、人物心理相契合,形成一种有地域色彩的军旅文学。”在70后新锐作家中,卢一萍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文学批评家施战军先生指出,“卢一萍围绕南部新疆这个场域创作的一批小说,对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地域有时候与一个作家的经典作品关系并不大,但好作品必须在特定场域才能产生。我觉得卢一萍找到了这个时代变幻中相对缓慢的‘场域\’。”

中篇小说集《父亲的荒原》收录了卢一萍近年创作的六部代表性军旅小说,从中可以看出作家在特定地域文化与军旅文化精神之间寻求融合的努力。

卢一萍的这种文学追求与他自身的独特军旅经验息息相关。他从四川入伍后就在新疆,军校毕业后,又到了帕米尔高原某边防部队工作。从2007年完成《帕米尔情歌》开始,一系列以西部边疆生活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渐次成形,构成了卢一萍军旅文学创作的主体内容,他找到了将地域文化与军旅文化融合的独特方式。

小说集中的《七年前那场赛马》就是这两种文化经验融合的结晶,既书写了草原文化,也延伸到军旅文化的思考。一方面,这是一曲草原文化、骑手文化的挽歌。骑手文化的精髓,用老骑手海拉吉的话说就是人马同体同德,“马性强而不倔,非常好强而争胜,能逆风而上,无争名图利之心,你看畜群贪恋水草,但你屁股下的座骑依然昂首阔步,对丰美的牧草视若无睹,这是因为它有一颗高贵的心——你也看到过,即使是几匹马同拴一个槽头,它们也不会像猪狗那样为争食而龇牙咧嘴,他们的用心不在槽枥之间,而在千里之外。马的德性如此,骑手也要如此……”但这种骑手文化已面临消散的境地。马木提江之所以不想让久别七年的老朋友卢克来看自己,是因为草原上再也不赛马了,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来满足卢克再赛一场马的愿望。小说流露了对功利的时代氛围中草原文化、骑手文化没落的伤感。同时,小说有相当的篇幅讲述少女萨娜与塔合曼边防连中尉军官卢克的恋情发展,其中寄寓了作者对军旅文化的思考,抒写了爱与美的理想状态。

借助于“这个时代变幻中相对缓慢的‘场域\’”,卢一萍的作品在现实主义的表现力度上做了重要的探索。卢一萍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并不具有伟岸的形象和超凡力量,他们是普通、平凡的,他以此来展现军人追求职业理想路途中的艰难与代价。《白色群山》写了天堂湾边防连的士兵凌五斗孤身戍守六号哨卡的故事,在强大无比的大自然面前,他感觉生命渺小得几近于无。小说记叙了他因大雪封山与世隔绝长达八个多月的心路历程。作者描述了他在得知哨卡已撤、战友牺牲的情况下内心产生的种种矛盾、波动,以及在长期与孤独、寂寞、无聊的斗争中,精神几近崩溃的各种真实情状。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翔实丰富的细节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当代军人形象。

著名散文家、诗人周涛指出,“卢一萍的目光常常聚焦新疆南部荒原,让我们得以听到‘那块土地上最初的爱情的战栗\’。他的小说总会有一个遥远的背景,使其表达的视域变得豁然开阔,意境也变得更为深邃。”除了现实军旅题材,卢一萍以边疆为背景的历史军旅题材小说也颇为人称道。其中篇小说《父亲的荒原》可谓代表。小说以五六十年代的索狼荒原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类似于关山林、李云龙的硬汉形象——绰号“王阎罗”的垦荒部队营长王得胜。与关山林、李云龙不同的是,这位硬汉粗中有细,铁骨柔情。

《父亲的荒原》作者:卢一萍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借助于“这个时代变幻中相对缓慢的‘场域\’”,卢一萍的作品在现实主义的表现力度上做了重要的探索。卢一萍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并不具有伟岸的形象和超凡力量,他们是普通、平凡的,他以此来展现军人追求职业理想路途中的艰难与代价。

——《父亲的荒原》

新闻推荐

滋味 ——《边城》里的美食

——《边城》里的美食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