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解决“农民荒”
◇李静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如今,“农民荒”却愈演愈烈。走进乡村,看到的多是老弱妇孺的身影,七十多岁的老人坚持耕田犁地,年轻力壮的人都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才回来一次。
再看城市,大批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涌入各个工厂,打工或者经商,他们在城里漂泊,却不愿意回到家乡务农。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情况?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种粮经济效益不高。一个种田的壮劳力收入比不上城市餐厅里一个端盘子的小姑娘,在这种环境下,谁还愿意当农民,种庄稼?
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出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建立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制度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增产,粮食价格稳中有升,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从宏观条件下看来,农民依然是弱势群体,比起外出打工,农作物收入依然太低。
在四川,盆地和山地居多,很多地方不能像东北平原那样大面积使用机器进行农业生产,种植农作物还需脸朝黄土背朝天,这也是抑制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一个原因。
笔者认为,要解决“农民荒”问题,还得降低种地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提高农民种地热情。
首先,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改善机制,鼓励更多的企业和民间力量进驻农村,盘活农村经济,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第二,发展特色农业。根据自然地域条件和劳动力情况,发展并壮大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链,扩大出口,加强内外交流,让本地农作物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
第三,还应做好保障工作,为农民免费提供低产保障,鼓励农民大胆创新增收,大力研制新型优质农产品;当农产品滞销的时候,帮其寻求销路。
最后,应该完善一系列配套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医疗、养老、教育和住房等方面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在“国之基筑”的农业方面安心劳作。
新闻推荐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成都正在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文化名人为文化名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扩大文化名人影响力,将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昨日...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