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秋辣椒 许承

安庆晚报 2017-09-01 12:00 大字

辣椒秋天也开花,也结果,最后一茬俗称秋辣椒——像个小矮人,怯生生皱巴巴的挂在辣椒禾上,东张张,西望望,接着打瞌睡。八大山人《安晚册》中,一叶残荷上打盹的长喙翠鸟就是这个样子。从来没有人给秋辣椒施肥锄草打药,靠天收吧,十之有五见虫眼,一般留作自家小菜。多数人眼里,它是摆不上台面的低贱之物。菜市偶遇秋辣椒,摊主必是菜农,绝非菜贩。

有的东西好看不好吃,有的东西好吃不好看。人呢,也有容貌与智慧成反比的,譬如史上著名的矮个子晏婴、曹操。大棚里貌似潘安的菜椒,其味往往如八股式的工作总结,我是一筷子不伸的。秋辣椒其貌不扬,其味独绝。家常菜虎皮青椒,皖南俗称“辣椒瘪”,用秋辣椒烹之最佳。现摘,拿棒槌拍扁,扁得像苏轼的书法“石压蛤蟆”体,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去蒂,清洗,辣椒籽去留随意,不必执意剔除。木榨油,佐以姜、蒜、蚕豆酱,大火煸之。起锅,加少许猪油。吃在嘴里,香得欢快,辣得婉转,好似民乐连奏:入口似《鹧鸪飞》,细嚼如《喜洋洋》,继而《赛马》,《金蛇狂舞》……汗如雨下。再三回味,唇齿之间生出一片和煦的艳阳秋风。

有一回,面对一盘子“石压蛤蟆”大快朵颐,与书友神侃苏东坡。四川人天生爱辣,可惜,辣椒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不然苏轼在黄州那一片东坡地,免不了种上几垄辣椒。被贬黄州,老苏于艰难困苦中发明东坡肉,写《猪肉颂》,浪漫幽默中蕴含的是人生超越的理想。猪肉在宋朝价贱如泥土,低贱之物遇上多情之人,转眼大俗变大雅。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秋辣椒没有遇见苏东坡,这是中国文坛和吃货们的损失呵。

山里的秋辣椒是极品,山里人重情谊。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杨田乡工作,那时,去盘台自然村得先骑自行车到山脚,再爬个把小时山。记得有次工作餐临时安排在一农户家,一盘秋辣椒瘪基本被我一个人抢了。临别主人非要摘一袋送我。如今再访盘台,整个村已集体下迁,只剩三户老人,舍不得离开故园,死也不走,仿佛风中颤颤巍巍的秋辣椒,任时光发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点评“言气格,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格、神韵,末也。境界具,而二者随之矣。”何为境界?情怀也。美艳的朝天椒,傲气十足,辣得不留一点余地,我曾稀里糊涂吃过极辣的那一种,一时胃疼得叫人不能站不能走,近似毒辣——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大智若愚的秋辣椒处事低调,皮薄质软,贡献美味的同时,从不奢望占据餐桌的主导地位,于时令中一闪而过。秋辣椒之妙,那是自然天成的情怀,与天籁、地籁一个道理吧!

八大山人画中的鸟,暗表隐士情怀,苏轼的东坡肉,彰显的是儒士情怀。相比而言,东坡肉雅得接地气。外婆不识字,满腹皆是生活提炼的质朴情怀。那只常被扔在犄角旮旯的棒槌,是我结婚时零零碎碎的陪嫁之一,外婆提醒母亲置办的。外婆说,棒槌虽陋虽小,有洗衣机之外的用处。后来呀,那只陪嫁的棒槌,我从没用来捣衣,尽拍秋辣椒了。

甫老城郊的老表外出打工,请他照看老屋,甫老就顺便捡了几分地,种小菜:辣椒、玉米、茄子、萝卜、秋葵、南瓜……吃不完的新鲜菜,甫老常送给小年轻的同事分享。我点名讨要秋辣椒,他一下拿来半篮子。一时吃不了,我就依外婆的真传,用茭白、豆干和蚕豆酱配伍,炮制了杂酱。来而不往非礼也,在同事的一遍称赞中,甫老连声道谢,转身又回头:“秋葵要吗?明天上班带给你。”

新闻推荐

四川省积极推进全省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博物馆规划建设

本报讯记者8月28日从省文化厅获悉,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省委宣传部《关于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意见》有关精神,省文化厅积极推进首批四...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