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科学家导演+间谍相机名导梁碧波、高兰揭秘BBC纪录片凭什么“封神”

华西都市报 2017-09-01 03:19 大字

名导梁碧波、高兰揭秘BBC纪录片凭什么“封神” 纪录片《神奇的一天》。

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

BBC纪录片《地球脉动》剧照。

梁碧波导演在转播现场做摄像。

(图由受访者提供)

让摄像机也穿上“迷彩服”,伪装成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或者动物,然后埋伏到动物的地盘里,去拍下自然状态下,人们难以亲自捕捉到的景象,这些摄像机被形象地称为“间谍相机”。

为了拍熊猫,每个星期的流程都是这样,重复了八个月。

背后都会有庞大的科学家团队来支撑,好多导演本身就是科学家。

每个采访的长度控制在多少秒以内,观众的忍耐极限多长,都有标准。

幼年的斑马宝宝想要穿过一条湍急的河流,英勇的企鹅爸爸每天都要从事一项与大海以性命相搏的工作来抚养家人,走在寻找真爱路上的树懒还是那么不紧不慢……这是BBC自然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中出现的画面。

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BBC经典自然电影续集,影片由2007年票房超1亿美金席卷全球的《地球》原班人马,耗时三年精心打造。影片中,出现了企鹅、树懒、蜂鸟、独角鲸、海鬣蜥等38个野生物种,其中大熊猫、白头叶猴等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尤为让人眼前一亮。

一直以来,BBC盛产各类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征服了很多全球众多纪录片爱好者。看BBC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心深处的奇妙境界。而且,画面绝对有保证,几乎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做壁纸。

BBC自然类纪录片拥有哪些制胜法宝?对此,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屡获国际大奖的著名纪录片导演梁碧波,四川电视台导演高兰,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独家揭秘了BBC自然类纪录片被“封神”的原因。

多样化的题材选择

从猿猴到人类,从非洲草原、荒凉峰顶到热带雨林、深邃大海,从探索居住在世界角落人群生存之道的《人类星球》到讲述在极端压力下,生物体不断拓展行为极限的《生命》,BBC自然题材纪录片的选题包罗万象,将难以数计的生物及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拍摄自然类纪录片时,BBC的制作团队都会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题材的选择,他们对我们所在的地球的认识是宏观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以外星人的眼光来看待地球。这种高度和范围,在国内,现阶段来说,我们的条件很难达到。”梁碧波导演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给出了BBC自然纪录片被“封神”的第一个原因。

除了在拍摄上的多题材选择,自然类题材的纪录片与人文题材相比,本身更能跨越文化、政治、历史文化的种种障碍,打入国外的市场。高兰导演解释道,“因为自然类的片子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和‘弱肉强食\’等原始生存法则。在残酷的生存法则下,又时刻透露着温情,更能引起人类情感上的共鸣。”

专业化的拍摄技术

“自然类纪录片对画面的要求相当高,所以,对设备技术也有高的要求,拍摄难度相对人文类纪录片来说,会难一些。”高兰导演介绍说,“比如说,要拍摄一只小鸟的故事,小鸟不会说话,只能靠拍摄到的海量画面的有机剪辑形成有情节的段落去推动剧情的发展。”

很多人在看BBC的纪录片时,常常被精彩绝伦的画面所震撼。2016年播出的《地球脉动2》更给了观众“身临其境”的偷窥感,还让科学家发现到之前没有注意过的细节。这是BBC第一部高清自然纪录片,画质升级到了4K的清晰度。从BBC播出的幕后拍摄花絮可以了解到,BBC的制作团队除了动用超高清摄影技术外,还使用了摄影机稳定器、无人机等设备和遥控记录技术,拍摄起来十分专业。

在自然类纪录片刚刚兴起的时候,一般都是由摄影师潜伏拍摄动物。“这些摄影师会穿上迷彩服隐藏在森林里,身上不能有任何特殊气味,连带刺激气味的驱蚊剂也不能喷。优秀的纪录片从业者是需要精神和情怀的,需要对这个行业最大的热爱与崇敬,在对所拍对象的深度了解和认知的同时,还需要有同理心,需要进入所拍对象的情感世界。”高兰导演说。从2000年开始,BBC另辟蹊径,开始让摄像机也穿上“迷彩服”,伪装成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或者动物,然后埋伏到动物的地盘里,去拍下自然状态下,人们难以亲自捕捉到的景象,这些摄像机被形象地称为“间谍相机”。

这一拍摄手法渐渐在业界流传开来,我国的纪录片导演在拍摄自然题材的纪录片时也用过。“李文举导演拍《自然的力量》这一纪录片时,在东北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拍摄。当时,为了拍到老熊穿过树林的镜头,摄制组先把线路看好,提前半年在树林里埋下牛肉。熊每天都会去那里找牛肉吃,渐渐地习惯走那条路,将线路固定了下来,拍出来的画面就很好看了。”梁碧波导演补充道。

工业化的生产流程

在拍摄纪录片时,BBC跟好莱坞拍摄电影一样,有一套完整而详细的工业化生产流程,比如说,开场该如何设置,每个采访的长度控制在多少秒以内,观众的忍耐极限是多长时间。忍耐极限时间的测定是请专门的机构做受众的心理分析而得到的,甚至会精确到多少分多少秒观众开始流失。梁碧波导演深耕纪录片行业多年,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整个团队的专业素养非常高,比如说拍野生动物怎么拍,都有一整套技法,我们国内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缺乏。”

2007年,梁碧波导演与五洲传播中心和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合作拍摄过一部名为《成长的大熊猫宝宝》的纪录片,记录下熊猫宝宝从出生到成长到八个月的过程。“当时他们在全世界选了50种动物,记录下这些动物的成长历程。在中国,就委托我来拍摄熊猫,那也是我第一次参与到国际化的工业生产流程当中去。”

谈起这段经历,梁碧波陷入了回忆,“当时,在每个星期一的上午,我们会跟美国那边的制片人、我们国家五洲的项目负责人以及负责后期的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开国际电话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会将近期的动态告诉他,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说,本周熊猫怎么了,下个星期熊猫将会长得怎么样,熊猫基地的人会怎么样等等。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的后期会根据这些情况,马上做一个表发过来,告诉我们这周的拍摄重点是什么,哪些镜头必须要,我就按照这个表上的内容去拍。拍完后,马上将磁带用国际快递寄到新西兰那边让他们去做后期。每个星期的流程都是这样,重复了八个月。”

高兰导演是从电视剧导演跨界进入纪录片领域,她说,“BBC自然动物类纪录片从策划到前期拍摄不断完善的案头工作,就是要让纪录片具有精彩的故事叙事与曲折的情节结构,是让这类纪录片成功的先决保障之一。”

科学化的学术支撑

很多人把自然类纪录片当作科普片来看,因为其中涉及到很多科学、人文、地理、生物方面的知识,看完是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开阔了眼界。这些学术知识的提供,绝大部分来自专业的科学家团队。

BBC今年出了一部名为《荒野间谍》纪录片就是在20多位科学家和野生动物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们拍这类片子时,背后都会有庞大的科学家团队来支撑。好多导演本身就是科学家,在我印象里,以前有一个比较著名的纪录片《微观世界》,导演克劳德·纽利迪萨尼就是一位科学家。与他们相比,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难以提供这方面学术知识的支撑,导演各个方面的素养也难以达到。”梁碧波坦言。

新闻推荐

全运作证:四川足球没有垮掉

四川U20男足展示了顽强的一面摄影彭鎏昨天在天津团泊足球场,四川足球名宿孙博伟率领的四川U20男足背水一战,在被罚下一人的情况下,凭借绵阳小伙阮君的进球,川足以1∶0击败新疆队,保留了晋级前四的希望...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