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森林里的“科技之眼”——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逐渐进入科技护林时代
从“一把弯刀”到“智能巡护终端机”,从“双脚巡山”到“电子眼监护”,记者近日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西藏天然林保护区采访发现,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逐渐进入科技护林时代。
“天保工程刚实施时,巡山护林靠的就是一双脚,手里拿着一把弯刀开路。”四川阿坝州小金林业局天保办主任杨朝刚在林场工作了30年,他回忆说,那时候巡山发现森林险情,只能一路跑下山报告,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说,有时还耽搁事。
2015年10月,小金林业局的护林员们开始用上了具有拍照、报警、联络等功能的GPS巡护终端机。巡护过程中,护林员可实时拍照上传林中安全隐患并进行报警,以及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大大提高了森林巡护的效率。
小金林业局局长钟奇志向记者介绍,为打造数字化巡护系统,他们共投资39.5万元,购置手持终端、后台监控终端,联合移动公司维护通信网络,并对护林员和后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四川省林业厅科技处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涉及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科技投入达到2.6亿元,其中设备设施方面的投入达到4000万元。
贵州江口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溪河密布,今年2月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该县林业局与移动公司合作研发了“森林巡检系统”,今年6月开始试运行。
“这个系统用起来方便,发现问题可以随时定位,随时上传照片,它是我们护林的好帮手。”江口县梵净山村护林员王怡说。
“我们还设置了‘电子栅栏\’。”江口县林业局生态公益林管理站站长廖永军说,如果某个护林员超过他负责巡护的范围两个小时以上,系统就会提示他“越境”了,敦促他认真巡山。
神农架林区山大沟深,人迹罕至。湖北省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刘友明说,近年来,林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配备了80台高山林火视频监控器、1553套监控探头、2架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形成了“空中有飞机、山头有监控、路口有探头、林内有巡护、应急有队伍”的五位一体管护网络,实现森林资源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用无人机监测森林病虫害,可以对枯死木、变色树、异常林分类进行精确定位,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神农架林业管理局森防站负责人华祥介绍说,6万多亩森林,无人机只需两三个小时就能准确掌握情况。“用传统的人力调查手段,走一遍需要十几天。”
防火始终是森林管护的重中之重。
重庆四面山林场大洪海管护站站长黄昌禄今年59岁,他经历了林场40多年的发展变迁。他说,现在已“机器换人”了,在重点林区尤其是每个进山路口卡口安装的全天候监控系统,能够自动捕捉图像,后台监控系统进行比对分析,一旦发现疑似火情便立即对相应区域定位、标红,并发出报警声,“林场就像装上了千里眼。”
记者在四面山林场防火指挥中心看到,一个大屏幕上显示出林区重点道路、水源、危险源等上万个防火要素,实现了日常巡护管理、烟火自动报警、扑火辅助指挥等多个功能。
目前,重庆市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区、永川区、南川区、丰都县森林集中成片、人员进出频繁等区域积极推行远程视频监控设施护林,投入经费约3600万元,设置远程视频监控器约180个,监控森林面积约400万亩。
“以前每到森林防火期,压力大睡不着觉。”贵阳市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主任吴正星说,2010年元宵节期间全市发生了疑似300多起火灾,接到2000个报警电话,不但人疲于奔命,防火效果还不明显。自2012年建立大数据森林防火系统以来,实现了对每个火灾高频点进行提前预防、靠前处置,全市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比过去减少了50%以上。
在云南省林业厅工作了17年的“老天保”马明说,山里没有路、没有地名的情况很多,打电话报案具体位置有时说不清楚,现在通过智能防火系统,森林公安就能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新闻推荐
李姗姗著四川少儿出版社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围绕关键词语,把100多个小细节串联起来,生动有趣。文章风格类似《爱的教育》,把日常琐碎的小事物写得极富趣味,是一部以小见大、充满爱心,...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