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杂粮也是粮,需要保产量
?扫码阅读全文
围绕挖掘杂粮产业发展潜力,去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开展杂粮产业发展调研,调研涵盖谷子、高粱、大麦、荞麦、燕麦等谷物和芸豆、绿豆、蚕豆、豌豆、豇豆等豆类。
“在这场调研中我们发现,杂粮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及农业可持续中潜力巨大,但在产业布局、组织、市场、政策等方面却面临挑战。”谈到这次调研的心得,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这样说。
在我国,杂粮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据霍学喜观察,相比于对主粮产量的关注,地方政府对杂粮作物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现在的情况是杂粮优势产区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不合理。“比如谷子、杂豆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从1995年的1.02%、2.07%下降到2020年的0.54%、1.02%,导致杂粮需求缺口从2017年的1687.90万吨扩大到2020年的4368.00万吨。可以说,杂粮亟须扩大产业规模。”霍学喜这样说。
与此同时,产业组织也存在拖杂粮高质量发展的“后腿”。在霍学喜看来,杂粮生产以农户为主,缺少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带动。小规模经营、分散化管理严重制约技术效率,生产过程中的农资产品质量难以控制。龙头型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杂粮供应链缺乏整合、销路缺乏稳定性,高层次市场拓宽面临困难,产业链转型升级缓慢。
另外,杂粮生产未纳入地方政府粮食安全目标考核体系,也直接导致了研发能力偏低、公共科技投入不足。加之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保险、补贴等政策缺位,影响了农户抗风险和增收能力。
围绕这些问题,霍学喜建议一是要重新审视杂粮产业,优化杂粮区域布局;二是要重视培育新型杂粮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三是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杂粮产业支持力度。(据《人民政协报》)
新闻推荐
□李淮春雨润无声,千畦尽成绿。农历壬寅虎年的雨水时节,女友几人,打伞避雨,行走在细雨霏霏的东湖山公园。不知是倒春寒气温低...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